今天和大家聊聊养老的话题,这几天最劲爆的大消息就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
在大家的期盼下,个人养老金真的在4月底以前出台了。我看了各大平台的阅读量,一直高居榜首,互动评论量也比较高。说明大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和对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关注!
就在近期,环球网也发布文章,应对老龄化,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说,关于应对养老难题,全社会都很重视啊。专家有哪些观点呢?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有哪些启迪,是否可操作呢?咱具体聊聊。

近期,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在4月17日举行的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齐聚一堂,就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跟大家分享一些数据,直观地了解一下老龄化的问题。
客观问题是我们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展非常快。人口负增长或比预期提前了12年。专家表示,一般老龄化的程度主要分为年轻、老龄化中、老龄化、超级老龄化。我们国家现从老龄化中到老龄化这个阶段,用了22年的时间,而一些国家这个进程更长,像美国用了69年,澳大利亚用了73年,瑞典用来85年,可见我们国家这个老龄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通过对老年抚养比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国家的养老负担很重。其他一些专业数据我们不一一例举,分享这组数据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对养老问题要重视起来。

养老不能仅仅依靠一份基本养老金恐怕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目前,我们国家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这是比较喜人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这个发展,仍然是不均衡的。基本上还是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覆盖面不大,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又刚刚起步。未来如何养老?这是一个共性问题!
汇总一下专家们的想法就是要根据自己财富状况主动进行养老基金的管理。

首先就得从思想上转变,要由“养儿防老”、“政府养老”转变到“储蓄养老”。怎么储蓄,当然不是单纯地把钱存在银行里。要做的是不仅要对未来养老保障的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也要根据自己的财富状况做安排,要主动进行养老基金的管理,要增强个人投资的养老保障意识。
很明显,专家也是建议大家早做准备、积极为未来养老蓄力。不要再仅仅指望一份基本养老金养老。那么我们老百姓该怎么做?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财务情况和抗风险能力,除了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还要在参加后个人养老金制度,甄选出相应的产品。

因为个人养老金,它是一个长线的规划,不是理财,不能看当下的收益。一经投入,你要做好长期的准备,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是需要到退休年龄的时候,个人养老金经由指定的银行账户打入到社保卡金融账户。因此啊,一个是对资金做好规划、再就是除了这三支柱,为了养老无忧,我们还应该考虑更多的渠道助力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