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是假?体制内退休金竟比实际缴费高三倍?数千万人受影响,社保公平遭挑战!

云视档案放映室 2025-04-03 23:30:54

最近不少朋友都在讨论养老金调整的好消息,但有个关键问题可能被大家忽视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方式,存在让人意想不到的设计偏差。咱们普通职工每月真金白银缴纳社保,但有些体制内退休人员视同缴费阶段的待遇竟能达到实际缴费的3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先来看两个真实案例。河北某事业单位有位女技术人员去年刚退休,工龄33年7个月,其中视同缴费年限24年2个月。她的基础养老金3732元,过渡性养老金却高达5001元,是基础养老金的1.34倍。细算下来,每视同缴费1年能拿206元,而实际缴费1年只能拿65元,前者竟是后者的3.15倍!要知道她的实际缴费指数已经达到172.1%,按这个比例换算,相当于视同缴费阶段要按543%的缴费标准计算,远超国家规定的300%上限。

广西某乡镇正科级干部的情况同样惊人。37年工龄中有28年是视同缴费,最终过渡性养老金4237元,比基础养老金多出27%。折算下来,视同缴费每年待遇比实际缴费高出64.5%,相当于需要按照327%的缴费标准计算。这两个典型案例揭示出一个共同现象:视同缴费阶段的养老金计算单价明显高于实际缴费阶段,这种倒挂现象明显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当初设立过渡性养老金的初衷是好的。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体制内人员没有个人账户积累,国家通过视同缴费年限来保障他们的权益。但问题出在计算方法上:基础养老金=(全省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而过渡性养老金=全省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实际操作中,视同缴费指数往往采用职务职称对应的固定值,而实际缴费指数受工资增长影响更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机关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通常随时间递增。按理说视同缴费阶段的工资应低于实际缴费阶段,对应的缴费指数也应该更低。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案例中的视同缴费指数不仅高于实际缴费指数,甚至突破政策规定的上限。这种设计漏洞导致部分退休人员通过视同缴费获得的补偿,远超其应得的合理范围。

从社保基金角度看,这个漏洞带来的损失不容小觑。以河北案例计算,24年视同缴费多发的养老金,相当于实际缴费需要多缴纳8年的费用。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现有在职人员约4000万,按此比例推算,可能造成社保基金每年多支出数百亿元。这既加剧了养老金的收支压力,也造成了不同群体间的待遇不公。

当前正值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关键期,这个问题亟待重视。普通职工每月按规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严格与缴费挂钩;而部分体制内人员却能通过制度设计获得超额补偿,这种双重标准显然违背了社保制度"多缴多得"的基本原则。期待相关部门尽快完善计算方法,让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公平可持续。

0 阅读:0
云视档案放映室

云视档案放映室

云南网络广播电视台旗下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