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洲的荒漠之中,有一种植物叫密罗木,也被称为“复活草”。
每逢旱季,很多植物都会枯死。
唯独它能够熬过干旱,存活下来。
只需一滴水,它便能迅速破土而出,获得新生。
这就是“复活草”的生存智慧。
再恶劣的环境,它也能蛰伏下来,慢慢熬过去,在遇到机会的时候,就重新生长。
作家杨章艳说,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一棵小草。
1
像小草一样,拼命向下扎根
这是一张小麦根系图。

仅仅半米高的麦子,根系却深达两米以上。
原因就在于,它用了足足一整个冬天来扎根。
正是如此,小麦才抗寒抗冻,能够等到春天拔节而长。
人其实也一样,想要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
只有沉淀自己,储蓄能量,才能迎来未来的厚积薄发。
作家二月河在中学时,就迷上了清代历史。
可因为家庭贫寒,他上不起学,只得早早参加工作。
尽管工作繁忙,日子清贫。
但他还是一有闲暇,就坚持钻研《清史稿》。
这一研究就是二十多年,他对康熙的生活起居、人生故事倒背如流。
直到38岁那年,他萌生了写一篇清代小说的念头。
为了写作,夏天炎热,他用毛巾系住手腕,生怕汗水打湿稿纸。
到了冬天,他满手都是冻疮,又疼又痒。
可他还是默默地苦熬着。
终于在他40岁的时候,《康熙大帝》问世,火遍大江南北。
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越细,香得愈浓烈。
生活从来不是容易的,一个人想要有所长进,就必须熬得住。
越是低谷处,越是狠扎根。
在无人问津时,默默蓄力,不断给自己增加筹码与实力。
当你经过时间的洗礼,锤炼出真本事,时机一到,就能见风生长。
2
像小草一样,顺应生长时令
作家水木然说过一句话: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都要经过生、长、收、藏,四个过程。
春种的水稻,不要去羡慕小麦的早熟;夏开的荷花,不要为没赶上春天惋惜。
每种植物都有着各自的生长时令,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节奏。
张兴栋,自称为“草根院士”。
他12岁辍学参军,从事文艺工作,20岁在物理实验室研究金刚石。
到了45岁,他转行生物材料学,重新上学读书。
当时和他同龄的研究员,早已混得风生水起,各种名誉头衔加身。
而他却还是领域内的新人。
有人问他:如何面对这种心理落差。
他笑笑道:我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其后的数十年里,他不问世事,只顾自己搞科研。
终于在70岁高龄,他开发出新型生物材料,成功当选工程院院士。
泰戈尔说:
最好的事情总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所以不必慌张赶路,按自己的节奏,步履不停地走过每个今天。
人这一生,每个人的节奏都不一样,有人春风得意时,也有人时运不济。
我们不可能和所有人都步调一致。
要知道,你的参考系不在旁人身上。
你要做的,不是急于追赶别人,更不是费劲跟他人比较。
而是在自己的节奏里,不慌不忙,从容地过好自己的日子。
所以,请你永远不为此刻的一事无成而焦虑、彷徨。
不攀不比,专注于自己,才是低谷期最聪明的活法。

3
像小草一样,风往哪吹往哪长
电影《艋舺》里有句台词: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
在自然界中,时不时就会刮起大风。
狂风之下,树会断,墙会塌,却从没有草被连根拔起。
你只会看见小草顺着风向,紧紧贴着地面,随风而动。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原因就在于草能顺势而为。
在命运的暴风席卷之时,人也该如草一般柔软。
与其用力对抗,不如顺应天命。
作家李筱懿十多年前,曾有过一段低谷期。
那时候,她还是一名风光体面的报社编辑。
不承想,智能手机浪潮突然袭来,纸媒迅速衰落。
原本高薪稳定的她,工资陡然降到只够温饱。
偏偏此时,她的婚姻紧跟着破碎,年幼的女儿被判给了丈夫。
命运的双重打击,让她手足无措。
在把自己关在房间一个星期后,她恍然顿悟:算了,随它去吧。
她索性放弃挣扎反抗。
她一边辞职,跟着社会大潮从事陌生的新媒体行业;一边不顾面子,在前夫新家附近租了间房子。
此后的日子,她除了研究新媒体写作,就是去前夫家找女儿玩。
两年以后,她创办了自己的新媒体公司,实现财富自由。
而女儿也因为母女关系更好,重新回到她的身边。
回忆这段往事,李筱懿只讲了四个字:“顺势而为。”
生活中很多人一不顺心,就不忿不平,满心抵触。
结果只会是越拼死对抗,越受到成倍的伤害。
却不知,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风往哪吹往哪长。
正如《吕氏春秋》所言: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学会任由无常世事穿心而过,不对抗、不硬刚。
当你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变化,随缘自适,顺其自然,终能等到风来,乘风而起。
▽
董卿曾说:做人如草,踏实就好。风来吹不到,雨来淋不跑。
小草柔弱而微不足道,就仿佛低谷中的你我。
任风雨蹂躏,可骨子里却有一股永不服输的生命力。
适逢严冬,那便暗自扎根,积蓄力量;
狂风不止,那就守住根基,顺势而为。
像这样,不急不躁,等到春暖花开时,只需一夜,我们便能破土重生。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