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前几天,我在市区出门办事,习惯性地拿着退役军人优待证搭公交。上车后,我微笑着问驾驶员:“师傅,退役军人可以免费乘车吗?”师傅的表情略显迟疑,迅速扫了一眼手中的证件,说:“不好意思,这趟车不行。”我点点头,掏出零钱付了车费,走到座位上坐下。看似寻常的一幕,却在我心里掀起了层层波澜——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在公交车上因使用优待证而碰壁了。、
说实话,每次问完驾驶员,我都心生尴尬。尽管优待证是国家为退役军人提供的一项福利,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人并不了解其用途。尤其是公共交通领域,由于每个城市的政策不同,执行效果更是参差不齐。有的地方,优待证被奉为尊崇退役军人的象征,公共交通无障碍通行;但在另一些地方,它却成了一张“不知如何用”的纸卡。
我也明白,这不是司机的错。一张优待证,虽印着字,却不具备扫二维码那样的即时验证功能。驾驶员可能担心超出职责权限,或者根本不清楚政策的细则。可这份无法沟通的“礼遇”,却让我心里泛起一丝说不出的滋味。
优待证的初衷是让退役军人享受国家的关怀与社会的尊重。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却常常面临“求证”的尴尬。对我来说,这本优待证不只是纸面的福利,而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让我想起那些年在部队里流血流汗、为国家奉献的日子,也让我在离开部队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属于军人的尊严。
可是,当我每次问出“能不能免费”这个问题时,我却发现,这份尊严在某些场景中变得微妙起来。或许是因为怕打扰司机的工作,或许是因为害怕乘客的注目,我越发觉得,这个问题问出口就像是在向别人“讨好处”。这种心理上的踟蹰,让我从“理直气壮”到如今的“实在不好意思再问”。
细想起来,这种心理挣扎并不完全是因为优待证使用遇到的窘境,而是源自一种对于角色转变的适应。曾经在部队时,我们肩负使命,信念坚定;退役后,我们融入社会,身份变成了平凡中的一员。
优待证提醒着我,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承载着国家的关怀。但这张证件却不应该成为一种“依赖”。倘若遇到政策落实不畅,或许我们更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用耐心与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改善,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于眼前的得失。
就像公交车上的驾驶员,他们的日常工作本就繁忙琐碎,如果优待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执行方式不够完善,或许我们更应该用行动来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因为一时的受挫而心生怨言。
其实,每一次从兜里掏出车费时,我都会默默告诉自己:这只是几块钱,不算什么。真正的尊崇不在于这几块钱的免单,而在于内心的那份自尊。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始终相信,社会给予我们的尊重,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行动赢得的,而不是靠优待政策换来的。
我们能为社会带来什么,才是退役军人应当思考的问题。即使离开军营,依然可以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责任感去为社会做贡献。正如一句话所说:“荣誉是外界给的,但真正的价值是自己创造的。”
写下这些感悟时,我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实在不好意思再拿着优待证去问司机能不能免费了。与其说这是放下一份执念,不如说是换个角度看待这段经历。
我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这张优待证能真正成为退役军人的“通行证”,不需要我们多言,自然就能被认同。但在这之前,我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赋予它更多的意义,让它不仅仅是免费的象征,而是我们在社会上继续发光发热的凭证。
写在最后
生活如同这趟公交车,不论途中有多少站点,总有人上下,有时需要付出,有时获得便利。但无论如何,我们终将到达终点。而这段旅程中,我们的心态、我们的贡献,才是决定风景好坏的关键。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