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服骑射”到“完璧归赵”:赵国灭亡的开端

战史威锋 2024-07-30 09:12:39

公元前311年,赵王雍(即赵武灵王)开始了以"胡服骑射"闻名的改革。从表面看,这仅仅是一场技术层面的军事改革,而其实质,旨在取缔贵族封地的私兵,由国家统一调度、训练军队。"胡服骑射"后使赵国一跃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赵王雍所处的年代,恰好跨越了秦国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个时代,秦王满突然离世,作为燕国质子的秦王子稷能顺利回国继位,也是因为获得了赵王雍的支持,赵军一路护送王子稷母子回到秦国,为其登基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而这也意味着赵国让自己成为秦国的"债主"。秦王稷(昭襄王)登基伊始,迫于赵国压力,实际主持秦国国政的宣太后(《芈月传>中芈月的原型)不得不同意,任命原赵国官员楼缓为秦国丞相。

在先秦时代,如果两国结盟,由其中一国人到对方国家为相,是一种常用的外交手段,譬如在秦惠文王时代,孟尝君也曾入秦为相,张仪曾入魏为相,而苏秦更是佩"六国相印"。

这种外邦丞相的主要使命,是最大限度地在国家战略层面协调两国的利益。至于这种丞相的含金量,则完全取决于两国间谁更占据主动,考虑到当时赵国在地缘及政治上对秦的压力,楼缓入秦为相,对秦而言,恐怕带有不少屈辱的性质。

为了彻底摆脱贵族政治对王权的掣肘,赵王雍祭出了自古以来最常用的手段:废长立幼(王室的婚姻背后往往意味着政治联盟,国君的王后如果来自本国的大族,则意味着未来的王储必然会与贵族有利害关联。为了消除贵族对于王权的染指,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废掉原来的继承人,在自己的子女中选一个与贵族没有血缘联系的孩子作为继承人)。

更绝的是,在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王雍突然宣布退位,让新选定的继承人王子何提前上位(赵惠文王),自己则自号"主父",这个身份类似后世的太上皇,但与后世不同的是,主父雍并非全身而退,而是"专心于兵事"。简言之,就是赵雍提前让新君上位并亲掌军队,为年幼的新君巩固地位,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扶上马再送一程"。

然而,从赵雍的举动反推,我们也不难想象当时赵国贵族对于新政的反弹有多激烈,以至于他担心身后新政无法持续,搞出如此罕见的权力交接模式。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贵族的支持下,被废的前太子章在不久后发动政变。

发动政变失败后,竟然莫名其妙地逃入当时主父雍所在的沙丘离宫,在公子章被诛杀后,公子成和李兑下令将沙丘离宫彻底封死,主父雍被困长达三个多月,最终被活活饿死。

经过这段异常惨烈的内乱后,赵国的国势开始急转直下。先前弑君的公子成和李,堂而皇之地遵照先王遗愿,"拥戴"年幼的赵何登基,史称赵惠文王,公子成任丞相,李兑任司寇。

赵国的内乱让秦国大大松了一口气。在主父雍的死讯传到咸阳后不久,楼缓便被解除了秦国丞相之职,取而代之的是宣太后的弟弟魏冉。这说明秦国终于解除了赵国带来的压力。在赵国内乱中,除了赵雍外,赵国大将肥义也死于政变,这对赵军而言无异于再遭重创,秦国的国防压力自然会顺势减轻。

在秦赵势此消彼长之际,燕国乘齐国内乱,由大将乐毅领兵,会同其他诸侯国,一同攻打齐国,由此导致齐国一蹶不振。齐国的衰落,无疑消除了秦国的正面压力。齐、秦虽不接壤,但齐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可以通过合纵的方式间接打压秦国。

在此之后,秦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南面的楚国和东面的赵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秦国的首选目标定在了楚国。如此一来,秦国首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外交手段稳住北方的赵国。

当时,秦的战略是先攻击相对更弱的楚国,因此当时秦国势必要先稳住赵国。以十五城换和氏璧,秦国很可能真的准备这么做,抑或是一次战略试探。而就秦王稷一生的表现来看,他绝非昏聩之君,很难做出"为一己之好白送十五城",而从当时国际环境看,秦急于稳住赵国。

照此推断,或许秦真的是想割十五城给赵,以交好赵国,而无缘无故赠送国土,对朝野显然难以交代,但若以城池换珍宝,那就说得过去了。以一块只能摆着看的玉璧换实实在在的国土,从任何角度看,赵国都稳赚不亏。据史书记载,秦国君臣按照蔺相如的要求,以九宾之礼(最高规格的外交礼仪)迎接和氏璧,这也说明当时秦国是真心实意要换的。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蔺相如在秦国朝堂上居然说出了"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这样的话。赵武灵王时代,秦国一度被赵国的阴影所笼罩,尽管随着赵国内乱,秦赵之间态势发生逆转,但秦终归对赵有所忌惮。

偏偏这时,蔺相如当着秦国君臣的面来了一句"赵王恐",一个"恐"字,将赵国上层色厉内荏的心态暴露无遗,仅仅是一块玉,就能让赵王恐惧,担心开罪秦国。

这之后,秦国就和氏璧一事便不再与赵国纠缠了,如果它对秦王稷真重要到可以用十五城来换,这么痛快就放弃了显然不可能。只能说,秦人另有所图,而且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完璧归赵"后的第二年,即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军再次侵赵,攻下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斩杀赵国三万人。

三年三战,三战三胜,而每一战就规模而言,都不算大。秦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通过军事上的敲打,让赵认清形势,不要在自己背后轻举妄动。既然你蔺相如都说"赵王恐"了,那我就要彻彻底底让你"恐"起来。

在感觉火候差不多时,公元前279年秦王稷向赵王何发出邀请:两国在渑池会盟。渑池会盟的典故更是耳熟能详不再赘述,简言之,蔺相如在外交礼节上再次保住了赵王的面子,然而在秦赵大政方面,却未见他提及一字。

从后面的历史看,秦的战略目的完全达到了。秦军南下攻楚期间,对其威胁最大的赵国竟无动于衷,白起率秦军攻占楚国的战略屏障鄢城,楚国由此遭受重创,秦国除了获得了土地外,也大大改善了东南部的地缘安全状况,这就为后来秦赵长平之战埋下伏笔。

3 阅读:483
评论列表

战史威锋

简介:一个普通的军事,历史爱好者,分享我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