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降本”过冬:裁员、关厂、“甩锅”中国

平露谈体育新闻 2024-10-13 06:04:29

大众汽车的困境:全球巨头的转型阵痛

德国狼堡,这个平日里宁静的小城,如今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大众汽车总部门前,1.6万名员工的呐喊声响彻云霄:"我们是大众,你们不是!"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源于公司提出的一项降本计划。

想象一下,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了近30年,突然有一天,老板告诉你,那份保障你工作至2029年的协议可能要作废了。不仅如此,你所在的工厂也面临着关闭的风险。这就是大众汽车员工们当前的处境。

工会的反应可谓迅速而强硬。警告性罢工的威胁,就像一把悬在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劳资纠纷,更是关乎数万个家庭命运的重大决策。

大众汽车在德国的地位,就像是中国的茅台、美国的苹果。它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难怪下萨克森州州长Stephan Weil闻讯而动,亲自出马斡旋。"一周四工作日"的创新提案,听起来像是一个不错的折中方案,既能保住工作岗位,又能降低企业成本。

然而,这场风暴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布鲁塞尔的奥迪工厂上演了一出现代版"偷天换日"。200把Q8 e-tron的钥匙不翼而飞,这种近乎孩子气的抗议方式,折射出员工们的无助与愤怒。想象一下,你辛勤工作的工厂可能被迁到遥远的墨西哥,这种不安全感恐怕会让任何人都失去理智。

大洋彼岸的中国,同样未能幸免于这场动荡。大众中国的员工们,恐怕要经历一场意料之外的"回家潮"。一些外籍员工可能会被调回德国,而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则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这就像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决策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乍一看,大众汽车的财报数据似乎还不错。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销量虽然小幅下滑3.8%,但总营收却增长了4.1%,达到了833.4亿欧元。这就像是一个胖子虽然瘦了一点,但肌肉却长得更结实了。然而,细究之下,问题的严重性就浮出水面了。

营业利润的2.4%下降,就像是一根刺,虽小,却扎在了大众最敏感的神经上。回顾过去几年,大众的营收可谓是节节攀升,从2020年的2229亿欧元一路飙升到2023年的3223亿欧元。这样的成绩单,放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值得骄傲的。可就是这样一家看似蒸蒸日上的企业,为何要大动干戈地裁员降本呢?

答案藏在大众的纯电转型战略中。想象一下,你有一辆老爷车,虽然耗油,但还能跑。现在,你决定把它改装成电动车。你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发现新车的性能并不如预期,而且市场反应也不热烈。这就是大众当前的困境。

1590亿欧元,这个天文数字般的投资额,本应该为大众带来辉煌的未来。然而,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却给了公司当头一棒。纯电销量仅占总销量的7.3%,甚至还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这就像是你精心准备的一道大餐,却发现客人们都不买账。

在中国市场,大众的纯电销量虽然增长了45.2%,看起来很亮眼。但仔细一想,这主要靠的是ID.3、ID.4 X等平价车型。就像是一家高档餐厅,为了生存开始卖快餐,虽然客流量上去了,但利润却大打折扣。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大众CEO奥博穆居然把公司的困境归咎于中国市场和中国车企。这就像是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却blame题太难或别人打扰了他。事实上,大众在中国依然是头部车企。至于中国车企的"威胁",比如比亚迪,上半年在德国的新车注册量还不到1500辆,这点数字对于庞大的欧洲市场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

"再也不会有来自中国的支票了。"奥博穆的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怀念过去的好日子。但现实是,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这些新趋势就像是一场巨浪,冲击着每一个汽车制造商。

对于大众这样的传统巨头来说,转型之路注定充满荆棘。它就像是一艘巨轮,想要改变航向并不容易。但与其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身的问题。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汽车产业的未来,绝不仅仅是一场中国与西方的较量。它更像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马拉松,每个参与者都在为了更清洁、更智能、更高效的交通方式而努力。在这场比赛中,谁能真正理解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笑到最后。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产业变革带来的,或许是更多样化的选择,更优质的产品,以及更美好的出行体验。毕竟,竞争的最终受益者,永远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用户。

1 阅读:587

平露谈体育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