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的时候,刘备在四川当上了皇帝,建立了蜀国。但运气不太好,刚当上皇帝第一年,蜀国就遇到了大旱灾,粮食收成不好,吃的喝的都不够。刘备一看这情况,赶紧下了个“禁酒令”,因为酿酒又得用粮食又得用水。这个决定吧,其实挺合理的。但下面的官员们为了讨好上司,一层一层地夸大执行,等传到最下面去执行的时候,就变得简单粗暴了:只要家里有啥酿酒的家伙什儿,一律得受罚。
这个问题如此显眼,咋就没人跟刘备说一声呢?
其实,这里头原因多了去了。比如说,往上面反映问题的渠道不通畅,再比如说,有些知道内情的官员,为了自己的安全,选择啥都不说。更过分的是,有的官员趁着执行政策的时候,想尽各种办法捞好处,甚至还对老百姓动手动脚,敲诈他们。
老百姓心里头苦得跟黄连似的,满肚子憋屈却找不着地儿倾诉。全国上下,估计除了刘备这些大人物,其他人心里都跟透亮似的,啥都明白,可就是憋着不说。为啥呢?因为没人敢跟刘备提,万一给头儿提了意见,头儿以为你在挑战他,拿你当典型收拾一顿,那不是自找没趣嘛?
事情发展到这个份上,那些负责执行政令的官吏,一边朝上头请功要奖赏,一边又朝老百姓压榨索取,导致民怨沸腾。他们俨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而刘备却无辜背锅。老百姓都觉得是刘备决策搞砸了,私下里不知有多少人埋怨他、骂他。
这些情况,刘备从小到大的朋友简雍都瞧在眼里,要是别人,可能对刘备有啥建议都憋着,但他可不能不说!
这天,刘备和简雍一块到乡下去逛逛,顺便瞧瞧老百姓的生活咋样。他俩坐在马车上,聊着工作上的那些事儿。简雍不经意间往车窗外一瞅,发现前面路边有对小情侣,走得挺近乎,挨得紧紧的。
简雍猛地插话进来,一脸认真地跟刘备讲:“大哥,赶紧让人把前面那一对男女逮住!”
刘备一头雾水,顺着简雍指的方向望去,嘿,还真看见一男一女肩并肩走在前头呢。
刘备瞅了瞅简雍,没赞同他的主意,直接问道:“你先讲讲,为啥平白无故地要抓人呢?”
简雍一脸肯定地说:“大白天他俩就那么腻歪,心里头肯定没琢磨好事儿,净是些龌龊念头,咱得把他们给逮了,治他们个有伤风化!”
刘备一听,顿时愣住了,他问道:“你这是咋知道的?”换句话说,就是“你怎么会知道这件事?”简雍接下来的回答更是逗人,他说:“他们有那玩意儿。”就是说,虽然他们现在还没动手干坏事,但作案的家伙事儿可都备着呢!
刘备一听,立马咧嘴笑了,心里琢磨着,简雍这家伙,说话还藏着掖着,不直接点明,跟我绕来绕去的。
跟简雍深入交流后,才明白问题出在政令的执行上。我立马采取措施纠正,赶紧下令释放那些持有酿酒器具的人,不能让那些狡猾的坏心眼小官把好事给办砸了。
讲真的,这是个向领导进言的经典例子。刘备和简雍,那关系铁得很,既是儿时的玩伴,又是亲戚。即便如此,简雍在给刘备提建议时,还是特别谨慎,瞅准机会,用对方法,从不大喇喇地直接说出刘备的不足。这家伙,情商真不是一般的高。
看完这个故事,简雍那为人处世的聪明才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子霄读史感悟】
你掌握简雍的玩法了吗?
一、聊天得瞅准时候。
要给领导提建议,得挑个合适的时机和地方。就说简雍吧,他挑刘备外出考察民情时,两人单独相处,氛围也挺好,这时候开口就合适。这样一来,就算刘备听了不高兴,也不会当场发火,弄得大家都尴尬。你瞧瞧简雍和刘备的关系,比张飞、关羽还要铁,但他给刘备提建议时,还是选了不那么正式的场合,瞅准时机私下里说,从不当众提出来。
二、心里明白但别点破。有些事情,咱们心里跟明镜似的,但没必要非得说出来。有时候,保持沉默反而是一种智慧。看透一件事或一个人,自己心里有数就好,没必要大肆宣扬,更不必去戳穿别人的伪装。这样做,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能给自己留条后路。毕竟,人情世故复杂多变,留点余地总是好的。所以,看透不说透,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刘备发布的政令出了岔子,简雍瞧出了问题,但他没急着直接跟刘备挑明。他琢磨着得找个巧妙的法子,就像鬼谷子说的那套“开合有度,把控关键”。于是,他拿一男一女来打比方,表面上说的是男女那点事儿,实际上是在拐弯抹角地点刘备的问题。刘备这人聪明,一听就懂,立马意识到自己的疏漏。给上司提建议,点到为止就好,让上司心里有数就行。说太多,上司可能会觉得你啰嗦,觉得你在显摆,反而会引起他的反感。
这事儿说起来就像个故事,但仔细琢磨,里面全是为人处世的妙招!咱们平时和人相处,也得讲究点技巧和策略,这既是处事的窍门,也是人际交往的学问。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订阅我,我每天都会给你带来读历史的心得体会。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