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岂容伪科普玷污:斩断健康传播中的利益链

杜哥说说 2024-09-25 21:24:49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与直播如潮水般涌来,它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谣言的温床。在这股浪潮中,医疗健康科普本应是一股清流,以科学之名,灌溉民众健康素养的沃土。然而,当伪装的医生、“伪科普”以及带货卖课的喧嚣充斥其间,这股清流却被污染,变得浑浊不堪,医疗健康科普的圣洁之名,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曾以为,穿上白大褂,便是医者仁心的象征;我们曾以为,直播间里的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健康的真诚守望。然而,现实却如冷水浇头,让我们清醒地看到,那些身着“医生”马甲的博主,或许只是演技精湛的演员,他们的笑容背后,隐藏的是对金钱的贪婪与对科学的亵渎。他们以医生的身份为幌子,虚构剧情,推销产品,从牛奶到维生素,从洗衣液到保健品,无所不包,无所不推。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戏剧中,观众成了被愚弄的对象,健康成了被贩卖的商品。

然而,随着这一现象的普及,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健康的关注,伪装成医生进行“伪科普”,甚至通过带货卖课等方式博取流量,这不仅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更可能对普通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伪科普的表现形式及危害伪装医生进行“伪科普”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身着“白大褂”的博主在近似医院的场景中进行“表演”。他们冠以“男医生”、“女医生”等名头,不时帮助扮演患者的演员解答问题。这些博主往往没有获得医生身份认证,却利用“医生”人设虚构剧情,实则是为卖货“搭台”,推荐各种与医疗无关的产品。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观众,还可能让他们购买到无效甚至有害的产品。

更令人痛心的是,即便是那些获得身份认证的医生,也未能免于俗流。他们或许在手术室里救死扶伤,但在直播间里,却成了美容产品的代言人,成了男士T恤的推销员。他们的专业知识,被用来为不相干的产品背书,他们的医者形象,在金钱的诱惑下逐渐模糊。这样的科普,何谈专业?何谈权威?

而那些所谓的“营养专家”,更是肆无忌惮地虚构头衔,推销虚假保健品。他们利用老年人的健康焦虑,进行“洗脑式”推销,将毫无科学依据的产品吹得神乎其神,骗取老年人的血汗钱。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对科学的侮辱,更是对人性的践踏。

在这场健康科普的闹剧中,平台的监管缺失难辞其咎。医生身份的审核认证标准不一,为伪医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对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审核不严,让跨专业、跨科室的科普大行其道。更有甚者,一些MCN机构与医生合作,借资质“粘贴”科普文案,让科普成了商业的附庸,让医生的身份成了牟利的工具。

跨专业、跨科室带货

除了伪装医生外,还有一些获得身份认证的医生从事与本专业不符的“健康科普”工作。例如,妇科医生给男士T恤带货,骨科医生给美容产品带货等。这种行为虽然不直接涉及虚假宣传,但同样会让观众产生误解,认为这些医生是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产品背书。

虚构头衔推销虚假保健品

在一些直播间内,所谓的“营养专家”虚构各类头衔、推销虚假保健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往往以养生、保健为名,夸大产品的功效,吸引老年人等易受影响群体购买。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可能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健康科普绝非儿戏,它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关乎社会的信任与稳定。伪科普的泛滥,不仅会对普通人的健康造成危害,更会严重损害医护群体的形象,破坏医患之间的信任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坚决纠正这股歪风,遏制伪科普的蔓延。

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广告。这是法律对伪科普的严厉打击,也是对健康科普的坚定守护。然而,法律的制定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执行。监管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对伪科普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及证件的管理,防止医生身份被滥用。公立医院应明确规定,在职医生如需开设科普账号,必须获得医院授权;并禁止医生从事各类直播带货工作,以避免产生掮客行为。这样,才能确保医学科普的纯洁性与专业性。

伪科普背后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经济利益驱动

穿上“医生”的“马甲”,就能在科普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这是一些博主降低底线、进行伪科普的主要原因。他们通过与商家合作,获取高额的抽佣或广告费,从而实现快速盈利。

平台监管缺失

当前,各大平台对于医生身份审核认证的标准不一,有的仅需提供执业医师证就能获得认证,有的则需要医院出具在职在岗证明。这种监管缺失为造假和引流留有空间。同时,平台对于科普内容是否与执业领域“专业对口”并未做审核,导致一些非本专业医生也能进行跨专业、跨科室的科普。

处罚力度不足

目前,对于伪科普行为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大。很多健康话题本身就有“灵活解释”的空间,有的博主为了吸睛,刻意放大“几率极低”的事件,使得这些行为很难被认定为“谣言”,处罚也很难起到震慑效果。

在信息如潮的当下,伪科普如同潜伏的暗流,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公众的健康防线与科学精神。其危害之深,远非表面所见之浅,而是深及骨髓,对个体、社会乃至国家的长远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误导公众,损害健康

伪科普最直接且严重的危害,在于其误导公众,使人们对健康信息产生错误理解,进而采取不当的健康行为。伪科普往往以夸大其词、断章取义或虚构事实的方式,宣传未经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保健品或健康理念,诱导公众盲目跟从。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与资源,更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的恶化,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某些伪科普宣传的“神奇疗法”可能使患者放弃正规治疗,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二、削弱科学权威,破坏信任基础

伪科普的泛滥,严重削弱了科学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当伪科学信息与科学真相混杂在一起,公众难以分辨真伪,从而对科学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这种信任的缺失,不仅影响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度,更可能导致在面对真正科学建议时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与效果。长期以往,将严重阻碍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

三、阻碍科学普及,降低科学素养

伪科普的盛行,如同一道屏障,阻碍了科学知识的有效普及。它利用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望,以伪科学为诱饵,使人们在追求健康的同时,却陷入了知识的误区。这不仅无法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反而可能使其对科学产生误解,形成错误的科学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科学精神难以弘扬,科学思维难以培养,公众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科学判断的能力。

四、助长不良风气,损害社会道德

伪科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链。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伪科普进行欺诈活动,骗取公众的钱财,严重损害了社会的道德风尚。同时,伪科普的传播也助长了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风气的蔓延,将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五、影响国际形象,阻碍国际合作

伪科普不仅在国内造成危害,还可能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当伪科学信息在国际上传播时,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我国的科学水平与科研诚信的质疑。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声誉,还可能影响国际合作与交流,阻碍科学研究的全球化进程。

如何遏制伪科普现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的行为。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强化平台责任

平台应加强对医生身份的审核认证工作,确保认证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同时,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封禁或禁言处理。此外,平台还可以采取技术手段识别“违规文案”、拦截和屏蔽“伪科普”内容,维护健康科普的公益性和严谨性。

提高公众素养

公众应提高警惕性,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健康信息。在观看健康科普内容时,尽量关注经平台身份认证的博主或观看经权威媒体核查证实的内容。同时,身体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而非盲目相信网络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也应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直播间里的“医生”与“专家”。在身体出现不适时,应直接前往医院就诊,而不是轻信伪科普中的症状与诊断。我们应尽量关注经平台身份认证的博主,或观看经权威媒体核查证实的科普内容,以确保获取的信息准确无误。

在这场与伪科普的斗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我们要用科学的武器,捍卫健康的权利;我们要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伪科普的阴暗角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科学的医疗健康科普环境而努力!

医者仁心,不容玷污;健康科普,拒绝伪善。让我们共同斩断健康传播中的利益链,让医疗健康科普回归本真,让科学之光照亮每一个人的健康之路!

0 阅读:0

杜哥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