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料到结婚人数将下跌,没想到趋势比想象中还要迅猛。
最新的数据公布,民政部官宣,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这个数字,创下近40年来新低,同比下跌高达20.5%。这样“断崖式”下跌的势头,极不寻常。跌幅比去年前三季度(16.6%)、上半年(12.7%)进一步扩大,信号强烈。

对比巅峰期的2013年,在短短11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结婚对数足足下降了54.7%!趋势,难以阻挡。这是真正影响中国未来20年的大事,与生育、就业、养老、消费等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就在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明确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要求: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可见,结婚、生育这件事,已经上升到“一把手工程”,国家急了,力度前所未有,务必要见成效。为什么《再见爱人》等综艺火得一塌糊涂,人们突然爱上了离婚、分手的桥段?为什么这几年房价不断下降,也没能拯救跌跌不休的结婚率?为什么各地拼命鼓励结婚、生娃,出台了各种政策,很多年轻人还是不结婚?婚姻大变局的背后,是转型期社会演变的潮水汹涌,一系列意外的事,正在接连发生。

过去20多年,中国结婚对数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在2011-2014年的最高峰,每年都超过1300万对,此后逐步下降,速度非常稳定,2022年已经不足700万。如今,610万对的数据亮出来,更是意味着结婚对数可能要下探到“5字头”的区间。与之相关联的就是生育。从结婚趋势来看,2024年出现的生育小高峰,注定是昙花一现,扭转趋势绝非一朝一夕,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结婚人数的持续下降,已经到了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候。过去很多人一谈到年轻人不结婚,总是要说“房价太高”“丈母娘要求高”,现在也被现实打脸了。2024年房价都已经跌回2016年的水平了,结婚人数呢?直接“腰斩”,完全没有回暖的意思。观察全国的“结离比”,更是惊人。2000年,中国每7对新人结婚,才有1对夫妻离婚,结离比是7.0。但到了这几年,已经低到2.0左右。最低的2020年,甚至突破到了1.9。也就是说,每1.9对结婚,就有1对离婚!这无疑让已经低迷的结婚形势,雪上加霜。

2024年,结离比是2.33,依然在低位徘徊。如果房价不是主因,为什么在2024年,结婚人数会再创新低?首要原因,其实还是生育规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毕竟,曾经的两波铺天盖地的“婴儿潮”,已经逐渐转化为“老人潮”。看看下面这张图,感受一下正在消退的“人口冲击波”:最后一个超过2000万新生儿的年份是1997年,这批“孩子”如今也已经28岁了。最后一波生育期的尾声,渐行渐近。

再往下,育龄人口将大幅下降,带动结婚人数、出生人口进一步下行。正因如此,抛开一些干扰因素,结婚人数、新生儿人数的下降,还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其次,经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2024年经济承压,就业相对比较困难,降薪、裁员的消息满天飞。过年拜年都不敢说“财源滚滚”了,怕别人误会。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在收缩,这与2020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这种情况下,敢于结婚的年轻人,数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个有点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由于“闰二月”的出现,2024年刚好没有“立春”节气,民间一些人称为“无春年”“寡妇年”。这种迷信的说法,虽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可能也成为一部分人不结婚的理由。此外,学历失衡、性别失衡等问题,也限制着结婚意愿的提升。从2000年到2020年,30-44岁未婚女性的比例,从0.8%上升到 5.6%,足足增加了7倍。而同年龄段未婚男性的比例,也从 5.5%上升到 12.7%。高学历女性越来越多,难以找到“适配”伴侣,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从中长期来看,结婚人数的下滑似乎难以改变,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如何应对?

对此,国家也很着急,已经出手改善婚育环境,务必要见到效果。山西吕梁就推出措施,大力奖励结婚,结婚就发钱:2025年1月1日起,在该市登记结婚(双方均为初次登记)且女方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500元的奖励,由结婚双方在婚姻登记窗口领取。江西省的做法则是,倡导“低彩礼”“零彩礼”,移风易俗,誓要把阻碍结婚的“彩礼问题”,打下来。比如有个全南县,就在全县普及了“喜事管家”,安排妇联主席、村支书、德高望重人士等人一起,牵头对本村嫁娶礼金、桌数、办事天数、待客范围、程序流程等制定具体标准,纳入村规民约。一旦发现“高价彩礼”,还要进行劝导。据说效果明显,全南县“低彩礼、零彩礼”家庭明显增加,占比高达73%,嫁娶费用平均下降2.8万元。境内瑶族村低(零)彩礼比例高达90%。

前不久,#山西明确婚假30天#的消息冲上热搜。不盘不知道,一盘吓一跳。最近这几年,全国已经有26省份宣布“延长婚假”。婚假30天的省份,不止山西一个。而坚持只放3天法定婚假的省份,一只手就数得过来,估计也坚持不了多久了。全国人民最羡慕的,是山西和甘肃,两省都实现了婚假30天自由。第二梯队的是河南、新疆和黑龙江,婚假超过20天。新疆规定23天。河南最多28天,黑龙江最多25天,前提是要参加婚前医学检查。大部分省份的婚假天数在10-20天之间,属于第三梯队。吉林、重庆、福建、青海等省份婚假为15天。浙江、安徽、江苏、贵州、海南等省份婚假都是13天。在陕西和宁夏,登记前参加婚检的新人,婚假最多可以去到13天。另外,北京、上海、天津、辽宁、西藏的婚假都是10天。尽管大部分省份都行动了,但有几个地方似乎特别“头铁”,依然执行3天的婚假。它们分别是: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在这当中,最破防的还得是广东网友,怨气要冲破天际了。一位身在广东的河南网友,生动展现了什么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河南老家的朋友婚假一个月,去马尔代夫和日本旅游,回来假期还有剩。自己3天婚假凑上周末,也就跟老公回了趟他家,时间紧紧巴巴。

今年广东省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增加广东婚假的天数,3天实在太少了。

要知道,广东一个省份就扛起了“为国成婚”和“为国生娃”的两面大旗,结婚人数、出生人口都是全国第一。在全国结婚率和出生率齐齐向下的时刻,挺身而出的广东,为全国婚育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却只休最短的假,实在有些不合理。这样的情况,确实应该考虑一下改变了。

毕竟,为了千方百计鼓励大家结婚,国家已经操碎了心,不断调整相关政策,让结婚变得更“容易”。去年8月,《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就明确: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都不再需要户口簿,也取消了过去对登记的地域管辖的规定。

以后编电视剧,再也不用出现“偷户口簿结婚”这样的情节了,也算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当结婚变得越来越容易,不少人却发现,离婚变得越来越难。在“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簿”冲上热搜的同一天,另一条新闻也并驾齐驱地上来了——“离婚冷静期”,相当魔幻:

结婚怕你太冷静,离婚又怕你太冲动。这画面,着实让人无语凝噎。不过,政策调整确实切中了人们的心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据统计,“离婚冷静期”的政策出台以来,离婚数量快速上升的势头确实被遏制住了。据统计,从1978年至2019年,中国离婚对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1986年突破50万对1995年突破100万对2007年突破200万对2012年突破300万对2016年突破400万对2019年达到峰值470.1万对……然后,国家看不下去了,2021年民法典增加了关于撤回离婚申请的规定,明确: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即“离婚冷静期”。这样一来,离婚对数立马大幅下降。2023年就降到了259.3万对,只有2019年的55.2%。2024年,离婚对数也基本稳定,仅仅增加了2.8万对,同比上升1.1%。不得不说,这一政策还是非常有效的,减少了冲动离婚的发生,挽救了不少家庭。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设置冷静期,对其中一方并不公平,尤其是对遭遇家暴的女性,甚至可能有危险。既然结婚是两个人同意才行,那么离婚只需要一个人反悔,就应该批准。为了适应新时期婚姻形势,解决种种新问题,国家的政策还需要不断完善才行。

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稳定安宁的角度来看,婚姻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全民福祉。鼓励结婚,依然路漫漫。当生育问题上升到“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时候,说明形势已经相当严峻。期待“一把手”们开动脑筋,想出更多好办法。当然,让婚姻回归初心,让年轻人更好地享受爱情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不仅需要国家着急,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来说,提高结婚率、生育率,降低离婚率,需要真正为年轻人考虑,设身处地解决一个个难点堵点,打通障碍,才是着眼长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