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石膏、附子3个药材,虽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分类种属都不相同,但它们有4大特征是相近相通的:
1、中药顶流,名气较大,药方较多,功效较强,形象较好。
2、药性清晰,主流观点是:黄芪补气,石膏(主要是生石膏)清热,附子温阳。
3、应用广泛,中医经典著作和重要学派,都有黄芪、石膏、附子大量临床心得。
4、物美价廉,3个药材都是平民药,普通人家能用得起,老百姓很熟悉,用对症见效快。

学习中医常识、应用中药治疗调养,很重要的是有自己的领悟,这种领悟不是凭空臆想、生搬硬套的,而是把书本与临床相结合,把病案与心得相对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长期坚持必有所获。
那么,在临床应用黄芪、石膏、附子过程中,发现有3个心得,与传统看法截然不同,这3个心得是:
黄芪固气,而非补气;石膏味酸,而非味辛;附子主通,而非主热。

一、为什么黄芪固气而不补气?
黄芪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脾肺二经,传统中医认为它是外科良药、疮家圣药,李时珍认为黄芪是“补气之长”,老百姓认为“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很多人认为,黄芪的“药设”是补气,它补气像“鼓风机”一般,平地起风,动作迅速,这鼓气走表,可治疮发表消肿;走里,可养血托毒生肌。但实际上,黄芪并非补气的,而是固气的。
脾胃和肺部是黄芪发力的主阵地,脾是后天之本,与胃互为表里,肺朝百脉。黄芪以根部入药,它的根又长又直,吸水力强,从药象看,这是一种升提之性,用于人体可提升气机。

黄芪在春天使用效果尤其好,它可借春天升少阳,春木升发之气,既增强脾运化气血的能力,脾主肌肉,又把人体气血提升于上焦,肺位于上焦,气血充于肺,肺主皮毛,所以肌肉、皮毛得益,托毒、生肌、固表的作用就显现了。
黄芪本质是利用升发之性,改变人体气机流转和开阖,借助脾、肺特点,改变了气机的布输,气不足的地方就多补充一些,气多的地方就减少一些,而且根据黄芪不同的用量,达到不同的固化、升提效果。
所以,黄芪并不补气,而是减少气的损耗和流失,利用升提的法子,加固气机,在人们的感受里,这就是“补气”。在中医理论里,黄芪是扶正的,以固气促正气。

二、为什么石膏味酸而非味辛?
石膏,临床有生用、煅制等形式,以生用多见,又叫生石膏。其性味归经是味辛、甘、大寒,入肺胃和膀胱经,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在许多高热、咳喘、亢盛疾病里,石膏都能派上用场。
中医认为,辛味能补肝、泻脾、散肺,甘味能补脾、泻肾、缓肝,石膏除了散肺,也就是解表发散有点联系外,并没有表现出甘味、辛味的作用,如补气健脾、利水泻肾、缓急止痛等,以及升阳行气、祛湿呕利等。
什么性味才符合生石膏特点?临床可能是“酸味”。

中医名著《汤液经法图》认为,酸可治肺虚、补肺、生津止渴,可泻肝实,舒筋止痛,可治心虚心实,安神助眠,而无论传统医书还是现代药典,石膏的功效都集中在:清热泻火生津、除烦镇咳、去手足拘紧疼痛,是与酸味的功效一一印证的。
而且石膏味酸,还有一些经典方剂作为明证。如白虎汤以生石膏为主药,必须是酸味药才能解释得通;如麻杏石甘汤,石膏以酸泻肺,治咳喘和虚汗口渴;如栀子豉汤,治心烦实证引起的失眠,等等。

三、为什么附子主通而不是主热?
附子是中医“十大主帅药材”之一,表明它用得多、功效明显,但也有鲜明的药性。中医认为,附子味甘、辛,大热大毒,入心脾肾经,药力善于在全身走窜,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首选药。
附子可生用,可炮制入药,但生用风险很大,非中医高手不敢开方遣药,炮制的附子可减少一些毒性,在久久煎煮和配伍后成为良药。很多人认为附子是“热”药,以热祛邪回阳,所以可以治亡阳证。
其实,附子真正的功效是“通”,如同开路搭桥的“施工队”,而不是“热”、“辛”。因为附子在汤剂里,只要熬制时间足够,是没有辛味的,也不会热,不像肉桂、吴茱萸那样,无论熬多久,辛味都除不掉。

附子是温里药,炮制后药性善于通行走窜,和干姜合用,全身发热,被错认为是附子发热,干姜辅助。其实是附子蹭了干姜的“辛热”;附子入体后升肾阳,肾阳一方面能锁住虚火,一方面能引导外逃的相火回归,叫“引火归元”;附子还能缓解各种痛症,因为可打通堵点,温通血脉,一旦疏通了就不痛了。
总之,黄芪的气、石膏的味、附子的用途,在临床上确实和传统看法有许多出入,也有不少临床的确凿案例,这里抛砖引玉,欢迎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