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一生出了5大“毒计”,算无遗策,为何进不了曹魏太庙

一寸時光 2024-12-18 10:11: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前言·】——》

贾诩在三国上最精明的谋士之一,聪明、谨慎、深藏不露,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他的力量。曹操重用他,然而他却没能进入曹魏的太庙,原因何在?

贾诩的背景与早年经历

贾诩出生于公元147年,字文和,扶风茂陵人。家境并不显赫,但家族背景却不容小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贾诩天生具备一种天赋——察言观色,深谙人心。

董卓在许多人的眼中是暴君,但在贾诩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权力漩涡中的机会。通过董卓,他学习了政治的复杂性,也见识了权谋的运作。虽然董卓最终被杀,但贾诩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

随着董卓的倒台,贾诩投身于刘虞和张绣的阵营,逐渐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人脉。在与张绣的交往中,他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谋略。

贾诩第一次真正显示了他不动声色、智计深远的才能。

贾诩的“五大毒计”及其政治手段

建安三年,曹操率大军南征张绣包围了张绣驻守的穰城。眼看曹军兵临城下,张绣心急如焚,想趁机追击曹操。贾诩却冷静地劝阻张绣:“不可追,追必败。”

他精准地判断出曹操撤退的时机,追击只会让张绣陷入困境。

张绣并没有听从建议,执意追击。结果张绣被曹操亲自断后,遭遇了惨败。张绣见势不妙,准备放弃。

贾诩没有气馁,他告诉张绣:“形势已经变化,赶快追,一定能获利。”张绣的信心已然丧失,感叹道:“不听你的话才落得如此地步,为什么还要再追?”

贾诩依然坚持:“此时的局势变化之大,若不抓住机会,便永远没有翻盘的可能。”

张绣回心转意,重新整顿散兵再次出击。结果张绣竟然逆袭,打败了曹操的后卫部队,给曹操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占了荆州并计划顺势南下,趁机吞并江东。

贾诩再次站出来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议,曹操此时的兵力已经足够强大,可以通过安抚百姓、奖励士兵,稳定已占领的地区,而不是继续四处征伐,劳师动众。

贾诩说:“如今,您已经击败袁绍,掌控了汉水以南,威名远扬。若是能够利用江陵城的丰富物资,用以安抚百姓,奖励士兵,江东自然会心服口服。”

若通过稳固内部,不必再进行血腥的战争,江东自然会顺从。

赤壁之战,曹操不仅未能如愿以偿地吞并江东,“疾疫大兴”,人力物力损失惨重。

建安十六年,曹操面临另一大难题。以韩遂和马超为首的联军,汇聚十余万人,坚守潼关抗曹。曹操虽有雄兵,但无法攻破潼关,陷入了僵局。

马超多次派遣使者,提出划河为界的和平协议并以送子为质,试图与曹操达成和解。

贾诩建议曹操可以表面上应允马超的要求,做出友好的姿态,实则暗中加紧准备,一旦有机可乘,就打破平衡,发动攻击。

贾诩的计划成功了,曹操写信离间马超与韩遂的关系,煽动两方的不信任。马超与韩遂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内部分裂的局面让曹操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他乘机发动进攻,成功击败了关中联军,极大地削弱了敌人实力。

曹操开始更加依赖他,几乎所有重要的战略决策,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建议。

贾诩的谋士地位与曹操的依赖

贾诩不像诸葛亮那样炙手可热,也不像郭嘉那般获得盛誉,他深谙权谋,知进退,擅长平衡各种力量,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做出精确判断。

曹操重用贾诩主要是看中了他的冷静与智慧,他的计策往往符合曹操的实际利益,能够弥补曹操在某些方面的短板。

贾诩性格深沉、行事低调。他常常在背后出谋划策,成功地避免了许多直接的权力冲突和表面上的权威展示,曹操与贾诩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彼此的相互依赖和信任之上的。

他深知权力的博弈,明白有些胜利不该太过显眼,正是这种低调,使得他始终未能跻身曹魏的太庙之列。

曹操需要像贾诩这样的谋士,却又难以全然接受他,贾诩的冷静与过于理性与曹操的野心和雄心相比始终有些不合拍。

曹操是一个极其注重“面子”的人,他擅长让自己站在公众视野的中央,向外展示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贾诩的方式却与曹操相反,他不愿抛头露面,始终保持一种相对低调的姿态,这让曹操在深层次上缺乏对他的完全认同。

作为魏武王,他需要的不是一个“隐者式”的谋士,而是一个能够在所有场合上都支持他权威的人,贾诩若显得过于沉默寡言,反而会让曹操产生一种“心结”。

这种不合适的隐秘性,使得贾诩始终没有被彻底接纳为曹魏最为重要的政治符号。

面对刘备的迅速扩张,曹操本能地产生了威胁感。贾诩却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先礼后兵,待其自败。”他建议曹操通过一段时间的战略缓冲,以观刘备的动向。

刘备虽然号称仁义,但实际上刘备的军心并不稳固,在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情况下刘备的短板尤为突出。

曹操采纳了贾诩的建议,采取了拉拢和等待的策略,使得刘备在没有得到足够支持的情况下最终在与曹操的博弈中处于下风,曹操最终成功地削弱了刘备的力量,为自己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贾诩不以显赫一时的功劳为荣,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踏实地为曹操提供最实际、最符合局势的战略建议,但这样的性格与行事风格也限制了他最终能否真正获得历史的承认。

权力并非全在炫耀和显赫之上,而是要在于掌控全局,平衡一切。但曹操所追求的权力远不仅仅是这一点。

这也正是贾诩终其一生未能真正进入太庙的根本原因。贾诩的成功是隐秘的,但这种成功的隐蔽性,也导致了他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荣耀。

0 阅读:16
一寸時光

一寸時光

一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