啬夫为令|《张迁碑》临帖,巧妙换用两种线条,建立字体结构平衡

我是晋公子 2021-11-30 18:31:39

一、啬

二、夫

在之前的日课中,我们刚刚写过两个“夫”字:

对这两个“夫”字,我曾判断说,它们都是被拆做上“土”下“人”的结构来书写的。换句话讲,也就是这两个“夫”字的长撇都不是一笔完成而是两笔相接。

但是,今天我们临写的这个“夫”字,细看拓片上的字形,恐怕与上面两个字不同了。它的长撇应该是一笔写成的,也就是说它是被拆做“二”和“人”两个部分来书写的。

两种不同的拆分法会带来结构上的细微变化:如果照上“土”下“人”的结构来写,因为长撇接笔,调锋较易,它的转折弧度可以加大,也就能为右侧的一捺腾出更充裕的空间。

反之,照从“二”从“人”的结构书写,以长运的方式写就长撇,弧线势必趋缓,撇画就会向右压缩一捺的空间,从而造成这个字的两个波磔左长而右短的格局:

三、为

如果我们纯粹从书写美观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为”字,不难发现字形中的这个特点为我们的结构安排出了一个难题:它的左侧这个类似于“夕”字的部分全部由两向交叉的斜线组成,而右侧重叠三个横折由都是水平和垂直的线条。

这使得这个字的重心极容易向左侧倾倒下去。怎么才能缓解这种倾倒的趋势呢?

《张迁碑》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右侧的结构中制造反向的斜线,如下图所示:

当右侧横折的横线被抬起来之后,它与左侧的斜线组成了一个类似于“人”字的架构,使得整个字的重心复归于平衡。

只是要注意的是,横线转斜线的抬起角度必须是有限度的:

四、令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0 阅读:330

我是晋公子

简介:古代文学博士,把高冷的古代经典还原为有趣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