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的楷书风格素以“瘦硬”见称。
这个“痩硬”的“硬”字究竟体现在哪儿呢?我想在接下来的文字里,提出这样一个角度供大家思考。
我们来对比一下欧阳询和以下几位书法家写的“极”字:
上图中的四个“极”字,从左往右,其作者依次是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
他们结字的共同特点是,图上圈出的这一笔横折钩,都有明显外拓的趋势。而因为弧线往外扩,导致中宫呈现开张之势,挤压了右侧的“又”字形的空间,使得这个“又”字形必须要写得收敛些。
欧阳询跟他们四位不一样的是,他写“极”字的那一笔横折钩,竖不外拓而要内擫,因为内擫的弧线往左而往右,导致中宫受到挤压,变得紧缩。腾出来的空间,为“又”字形的开张提供了条件。
从线条的特征上看,横折钩取势外拓,横与竖的连接处是“转”;而横折钩取势内擫,横与竖的连接就会变成“折”。“转”不容易形成圭角,而“折”所造成的圭角相对来说比较尖锐。
再者,外拓取势的时候,竖笔的弧线比较明显;而内擫取势的时候,竖笔的弧线特征不再明显而更近于直线。弧线呈现的视觉效果偏于柔和,而直线呈现的视觉效果更为硬朗。
正是上面两个原因,让欧阳询的字,给人的印象,显得比较“硬”。
“极”所呈现的这种突出直线而非弧线的特征并不是《九成宫碑》里的孤例,紧接着“极”字的“侈”字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特点。
照原碑临写,把声符“多”的最后一长撇写作直线型,字是这样的:
假如我们不这样做,把最后一长撇改做弧线,最后的成字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以初学楷书,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凑笔画”。
什么是“凑笔画”呢?就是割裂上一笔与下一笔之间的联系与呼应。
比如这个“以”字,正确的写法是:
如红色虚线所示,左边一点的出锋和右边一撇的入纸必须是一气呵成的。
如果是写行书,虚线的部分可以直接落实到纸上,形成所谓“牵丝”。而楷书要求笔笔独立,则虚线的运笔轨迹必须要把笔提离纸面,以书空的方式来完成,这就是所谓“飞度”。
不明白这个道理,左边的一点和右边一撇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这个字就散掉了,“凑笔画”,就是这么回事儿。
三、人—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九成宫碑&晋公子原创
九成宫楷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