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L先生
大众,德国工业的象征,如今却成了德国经济焦虑的放大器。
净利润暴跌60%,裁员上万人,关厂数个,一系列操作下来,砸出的不只是德国工人的饭碗,更是砸碎了德国制造业的神话。
大众汽车考虑关闭德国工厂
2024年,对大众集团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灰色里程碑”。
这个德国制造的骄傲,却在这一年遭遇了惨痛的打击——净利润暴跌了整整60%。
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大众集团在全球市场上艰难挣扎的写照。
面对步步紧逼的困境,大众集团最终亮出了“断臂求生”的狠招,打算关闭部分德国本土工厂、裁减数万名员工,还计划大规模降薪18%。
这些措施一抛出,简直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德国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
要知道,大众集团不仅是德国工业的象征,更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经济支柱。
关闭工厂、裁员降薪的消息一出,各方立刻紧张了起来,德国总理朔尔茨甚至亲自下场,为大众的员工站台,呼吁集团为“德国的就业”负责。
这番高层喊话似乎并没有打动大众集团的管理层,为了生存,这家庞大的企业也是别无他法。
不仅如此,大众集团的工会也毫不示弱,迅速组织了规模庞大的抗议行动。
工人们走上街头,高举标语,愤怒抗议大众的裁员降薪决定,街头上充斥着员工们的怒吼与呐喊。
很快,德国社会各界的批评声四起,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而街头巷尾的谈论中也充满了对这家汽车巨头的质疑与指责。
这场经济与人心的风暴,对于大众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据路透社11月3日报道,大众汽车集团的CEO奥博穆近日表示,为了摆脱困扰公司多年的结构性问题,成本削减计划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在他看来,欧洲市场的需求疲软,加上中国市场的利润大幅下降,揭示了大众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深层问题。
奥博穆直言,德国的高昂运营成本,正是阻碍大众汽车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成本削减,尤其是在德国本土。
奥博穆还说道,削减成本的目标是不可妥协的,唯一需要商讨的,只有如何具体实施这些目标的细节。
对于工会和劳工代表此前提出的要求,希望在裁员问题上有所灵活性,奥博穆则表示没有任何弹性可言。
他强调,解决结构性问题是当务之急,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发展不能继续被成本高企所拖累。
奥博穆的这一表态,标志着大众集团在面临内外压力的同时,决定彻底进行自我调整,寻找突破困境的根本之道。
实际上,早在今年9月,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主席潘师便已经提到,劳工代表和工会之间的谈判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年底。
在此过程中,潘师提醒大家,结构性改革是无法回避的,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工会,都需要在此大背景下做出妥协和调整。
显然,大众汽车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所有的抉择和行动都将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场成本削减和结构调整的“战斗”,不仅是大众在面临外部市场压力时的应对之举,也是企业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寻求自我振兴的必经之路。
大众的这一系列改革,无疑是一次硬仗。
大众集团的危机可不是单纯的企业问题,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德国经济的深层困境。
这个以“德国制造”闻名于世的工业大国,如今正经历着从传统制造到现代化、新能源的艰难转型。原本无可匹敌的制造业优势,现在面临重重挑战。
在全球经济放缓、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大背景下,德国制造业正在艰难前行。
高昂的人工成本让德国企业压力山大,严苛的环保法规不断推高运营成本,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德国巨头们的反应似乎有些迟缓,步伐不够快。
大众对德国经济的影响,远超很多人的想象,作为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不仅直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拉动着整个产业链。
零部件制造商、物流公司、研发中心和售后服务部门,无数企业和员工依赖大众而生存。
更别提大众的汽车出口对德国贸易的支撑作用——可以说,大众是德国经济的重要“发动机”之一。
如今,这个“发动机”岌岌可危,德国制造的神话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众的“中国选择”
大众的“中国选择”,成为了热议焦点。
一边是德国工厂关闭、裁员、降薪的“断臂求生”,另一边却是中国市场的加码投资、产能扩张,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德国社会的批评声此起彼伏。
大众的“中国优先”并非只是简单的市场转向,而是深思熟虑的全球战略选择。
中国市场对大众集团的吸引力实在不容小觑,咱们这里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一应俱全,让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更何况咱们还有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企业可以随时获得新鲜的技术血液。
当然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拥有庞大的汽车市场,特别是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快速增长,这样的市场潜力是任何一个跨国车企都不愿错过的。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更是大众无法忽视的,相比德国严苛的环保标准和高额成本,中国提供了更加宽松、扶持力度更大的政策环境,特别在电动车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列。
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主动适应新能源潮流的重要一步,正是看到了中国的潜力和优势,大众才决定在这里加码,放手一搏。
所以,大众的“中国策略”其实是一种务实选择——在这个全球化竞争越发激烈的时代,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特性作出最优决策。
对大众来说,中国的机遇显而易见:不仅市场庞大、政策友好,更有充满活力的产业环境,能助力企业在新能源浪潮中实现快速转型和创新。
“在中国,为中国”——这句响亮的口号不仅是大众集团的承诺,更是其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的宣言。
大众不再将中国单纯看作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而是将它融入了企业全球战略的核心布局。
用这片土地的独特机遇,推动大众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的领先位置,大众的“中国战略”正不断深化。
为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大众在中国设立了专属的研发中心,专注于为本地市场量身打造产品。
比如,中国消费者特别重视车内空间,喜欢大气舒适的车型。
大众的设计团队迅速响应这一趋势,直接将一些车型的轴距加长,令后座空间更宽敞,满足了大家庭出行的需求。
为应对中国复杂多样的道路条件,大众对悬挂系统和底盘进行了全面优化,提高了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这样的精细化改动展现了大众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与用心。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众也表现出远见与魄力,面对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飞速增长,大众果断决定在中国建设新能源车生产基地,全面加速电动化进程。
大众集团的“中国选择”,并非个案,西门子、巴斯夫等德国巨头也纷纷将业务重心转向中国,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
这表明,在全球化竞争的新格局下,资本流动更加自由,企业更加追求利益最大化。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中国作为其重要的战略方向。
如何看待大众的“中国选择”?
大众集团的这个选择激起了德国国内的广泛讨论,也让中德合作的未来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有人为此捏了把汗,担心这会加速德国制造业的困境,另一些人则乐观看待,认为与中国的合作恰恰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双赢的好机会。
德国经济眼下面临一连串的挑战,真可谓“内忧外患”,在国内,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履缓慢,自动化带来新的冲击。
在国际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能源危机让德国经济压力倍增。
这样的背景下,德国要保持经济活力,势必要寻找到新的增长引擎,而在这方面,中国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伙伴。
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产业链、强大的制造能力,不但能为德国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还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对德国的企业家们来说,这是个扩展业务的绝佳平台。
在中国市场的推动下,他们能大展拳脚,打造更加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大众的“中国牌”无疑就是一个经典案例:通过深度本土化和在中国的产业投资,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也为德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注入新活力。
有人会担心德国经济困境会加剧,但事实上,中德之间的合作并非“谁依赖谁”,而是一种“互惠互利”。
与其说大众的“中国选择”是一场冒险,不如说它是一种对时代的顺应。
参考信源
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