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贺龙独子没考上清华!找到父亲帮忙,贺龙:我去清华找个人

墨染白狐梦若仙 2025-01-09 15:36:17

“我去清华找个人!” 这句话从开国元勋贺龙嘴里说出来,让人琢磨不透。

这是不是位高权重的他,要给儿子走后门?

答案可能会让你吃惊。

这句话背后,藏着的不是特权,而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和一位革命家对原则的坚持。

它不仅成就了一段父子间的佳话,也展现了一代人对信念的传承。

1963年,那是个充满希望的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读书也变得重要起来。

高考,是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

这一年,贺龙的儿子贺鹏飞也参加了高考,他想进清华大学,学习知识,将来像父亲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可是,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样顺利。

成绩出来后,贺鹏飞落榜了,就差那么几分。

他非常失望,心里很难过。

他知道,如果父亲出面,也许就能进清华。

周围的人也觉得,以贺龙的地位,让儿子进清华很容易。

贺鹏飞找到了父亲,希望父亲能帮他。

贺龙明白儿子的想法,也理解他的失落。

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老革命,他更清楚,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用来做私事。

如果他为儿子破例,会损害党的形象,也会害了儿子。

贺龙对儿子说:“鹏飞,人生的路有很多,清华不是唯一的目标。没考上,别灰心,可以考虑其他学校,或者再考一次。” 他希望儿子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上了哪个大学,而在于能力和贡献。

贺鹏飞年轻,一时想不通。

他再次请求父亲帮忙。

这次,贺龙没有拒绝,只说:“好吧,我去清华找个人。” 这句话,让贺鹏飞又看到了希望,也让周围的人议论纷纷。

几天后,贺龙去了清华大学,见到了校长。

他没有直接说要让儿子入学,而是问了学校的招生情况、录取分数线等等,就像一个普通的家长一样。

从清华回来后,贺龙对贺鹏飞说:“以你的成绩,再复读一年肯定能考上,你再努力一年吧!” 贺鹏飞很疑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做。

贺龙解释说:“我去清华,不是为了走后门,而是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但你要明白,不管结果怎样,都要接受,继续努力。”

贺龙的话,让贺鹏飞很受触动。

在那个年代,一个高干子弟竟然没走后门,这太少见了。

但这正是贺龙的高尚之处,他希望儿子靠自己,而不是靠特权。

贺龙对儿子的教育很严格。

贺鹏飞中学时,踢球摔伤了腿,要打石膏休息。

可才过了一周,贺龙就让他回学校,怕耽误学习。

贺鹏飞想多休息几天,贺龙就给他讲战场上受伤的战士的故事,教育他要坚强。

他还不同意儿子用专车,让他坐三轮车上下学。

当时很多人觉得奇怪,但贺龙认为,这是锻炼儿子意志的好办法。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鼓励下,贺鹏飞明白了父亲的用心。

他不再灰心,更加努力学习。

一年后,他再次参加高考,考上了清华大学机械系。

他拿着录取通知书给父亲看,贺龙笑了,他知道,儿子是靠自己成功的。

大学期间,贺鹏飞努力学习,还入了党。

毕业后,他先在一个汽修厂工作,后来去了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

1977年,他参军入伍,开始了军旅生涯。

他先后在总参装备部工作,展现了出色的能力。

他继承父亲的遗志,为国防事业做贡献。

在海军司令员刘华清的器重下,贺鹏飞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海军将领。

他很有远见,提出了建立航母舰队的想法,为中国海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1992年,贺鹏飞当上了海军副司令员,负责装备建设。

他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努力发展航母事业。

为了实现拥有航母的梦想,他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买下了“瓦良格”号航母,这是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贺鹏飞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

他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用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

他没有经历过战争,却在和平年代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贺龙和贺鹏飞的故事,不仅是父子情深,更是革命家风范和爱国精神的体现。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靠特权,而是靠自己努力。

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思考:如何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

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原则?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