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好文笔的养成之路

星空璀璨 2024-11-20 08:48:42

在写作的道路上,许多初涉此领域的朋友满怀热忱,然而往往写了一段时间后,便觉难以为继。有人觉得,如今靠写作实现人生自由,尤其是财富自由,已错过最佳时机,早期写作者似乎已将“蛋糕”瓜分殆尽,此时入局,不过分得些许“残羹冷炙”,倒不如专心经营本职事业,莫要深陷写作“泥沼”。

但经历过互联网写作的蓬勃发展期后,当下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读者角度,对互联网内容产品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写作者的门槛也相应提高。在我看来,对于真正热爱写作的人而言,内容产品的真正春天才刚刚开始。只要在自己喜爱的领域用心耕耘,定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那些中途离开写作“战场”的人,多是因为满腔热情被现实浇灭。他们所写文章阅读量寥寥,更别提传播力与影响力了。当最初的激情遭遇阅读量“寒冬”,写作热情便逐渐消退,最终淡出写作圈子,回归平淡生活。

要让自己的文字富有吸引力,一方面在于文章的功能性,另一方面则是文字的文笔魅力。

文章的功能性,即能为读者提供多少帮助,此乃文章的功利性体现,在此不多赘述。而文笔,对一篇文章来说至关重要,无论其是否具有功能性。

很多人一提到文笔,就想到文辞是否华丽优美、可读性是否强等,单纯从辞藻方面去理解。但对于长期坚持写作与阅读的人来说,文笔远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它能给读者带来舒适感。

就我个人而言,我偏爱比较舒缓的文字。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写作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涌动,文字会逐渐变得急促起来。比如一小时内写 500 字和一小时内写 1500 字,回头再读这两段文字,感受截然不同。500 字的文字会让人感觉很舒缓,而 1500 字则会给人紧凑甚至紧促之感,自然会让读者产生紧张情绪。能让读者感到紧张的文字,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恰似一块质地疏松的木头和一块坚硬的木头同时放入水中,在相同时间内,质地疏松的木头肯定吸水更多。同理,舒缓且有层次的文字,能更好地传达写作者的意图,让读者更轻松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对写作者的其他文字产生兴趣,由路人转变为粉丝。

那么,好文笔究竟是练出来的还是读出来的呢?我认为二者互为表里。光读不练,永远只能模仿别人的写作风格;光练不读,则会陷入自己写作的局限中难以自拔。

那么,如何通过阅读与练习双管齐下,提高文字阅读的舒适度呢?

首先,寻找让自己读着舒服的文字,进行研究、模仿与练习。例如我喜欢极简文字,便深入阅读梁实秋、丰子恺、汪曾祺、蒋勋等先生的作品。他们虽从事不同领域,但也有相似之处,都与美学相关。一个写作者的职业一旦与“美”挂钩,其文字便会别有韵味,往往简约而美丽。他们追求用最简单的话语阐述生活趣事。所以在选择阅读文字时,我会挑选这类作品。这些作家的共同点是对生活充满热爱。若一个写作者对生活缺乏热爱,我们很难长久地喜爱他的文字。而保持对生活的长久热爱,同样需要不断练习与学习。

其次,写作是一种习惯性动作,需要长期坚持练习。就像长期坚持锻炼的人动作协调性会很好一样,长期坚持写作的人,其写作惯性会让他持续以写作者的思维考量周围世界。文笔的好坏,既需要读书积累,也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对于初写者来说,每天写一篇 2000 字以上的作品可能需要耗费好几个小时,这对多数需要工作、仅把写作当作业余爱好的人来说代价较大。我写一篇 1500 字以上的文章,最快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就能完成,因为框架和内容早已心中有数,直接输出即可。而在最初写作时,我写一篇 2000 字以上的文章需要花费一上午时间。为了缩短写作时间,我进行了长时间的练习。最初通过电脑记日记,写 200 字到 500 字的简短记录,一次描述一件或两件事。渐渐地,表达能力提升,写作速度提升...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