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将领徐树铮是怎么收回外蒙古的?说北洋政府怎么收回领土之前,你得先知道外蒙古是怎么丢失的。1912年2月25号,外蒙古藏传佛教活佛第八世,活佛哲布尊丹巴宣布成立大蒙古国。
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1869年—1924年),又称博克达汗(蒙古语 Богд хаан)蒙古语“圣人”,藏族。他是外蒙古的藏传佛教活佛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名阿旺垂济尼玛丹彬旺舒克。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藏传佛教四大活佛之一。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简称哲布尊丹巴,是漠北蒙古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世系,属格鲁派,于17世纪初形成,与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蒙古族地区两大活佛。
1911年(宣统三年)12月28日,哲布尊丹巴宣布外蒙古从清朝独立,自称“大蒙古国(博克多汗国)皇帝。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自封皇帝,建国号为“共戴”。他为什么敢让外蒙古独立?他不怕我们北洋政府揍他吗?答案是:他不怕。
第一、我们那时候管不了他,那时候我们正处清朝末年溥仪退位,我们在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混战。自己国内都是一团乱麻,哪有时间管外蒙古。
第二、哲布尊丹巴背后有人给他撑腰呀?沙俄早在17世纪就对外蒙古垂涎三尺,当时清朝还有两把刷子,沙俄不敢动歪心思。在外东北《雅克萨之战》不是干了一架吗?沙俄没打过!所以明的不行、沙俄就来暗的。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走向衰弱。清朝末年沙俄就暗地里和外蒙古王公贵族勾结,给武器让外蒙古独立。沙俄这边马上出动军队,保护库伦领事馆支持外蒙古政府闹独立。沙俄派遣军事教官帮助外蒙古训练军队,提供外蒙古武器和经济援助。
这是什么行为?这不就是沙俄想殖民外蒙古吗?沙俄想把外蒙古政府变成他的傀儡政府,那我们中国当然不同意啊!袁世凯致电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外蒙古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合则两立、分则两伤。意思是:说外蒙古你不要听别人挑衅,到时候葬送国家。蒙古人听得进去吗?哎、还真听进去了一点,因为蒙古族好歹被清朝管理了数百年,对清朝还是有点感情的。
所以,蒙古的王宫贵族内部,也分亲中派和亲俄派。有一些外蒙古王公贵族,就在北洋政府的感召之下转变了。比如:有阿布盖达王爷、还有原陆军部的侍郎那贝勒。这些外蒙古人回到中国以后,通通封官加爵。那贝勒就变成了那郡王,但是即便如此,在蒙古内部还是亲俄派占了上风。
我们那时候处于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国刚成立不久就想打,结果权衡了一下,外蒙古有沙俄和日本支持,发现不一定能打得过!就算了。那甜枣也用了、大棒也用了、都没用!怎么办?就只能谈判了。
1913年,中俄两国关于外蒙古问题的谈判在北京开始,双方就外蒙古的归属和地位进行了多次磋商。由于双方立场和利益诉求的差异,谈判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俄国方面试图通过谈判使中国承认其在蒙古的既得利益,而中国方面则坚持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希望俄国能够尊重中国的主权。
民国政府一共谈了30多次,终于在1915年通过《中俄蒙协约》来确定的,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涉及了中国北洋政府及外蒙自治当局与沙皇俄国三国关系。中俄达成了一个协议草案,中心思想大概是这样:俄国承认外蒙古是中华民国的主权领土,记住啊主权两个字,很关键等会儿要考。但是外蒙古要自治,中华民国不能驻兵,并且要保留俄国在蒙古的经济特权。
这个协议前脚签了,后脚北洋政府参议员就反对了!说你这怎么谈的,你这不是卖国吗?人民能同意吗?给我重新谈,后来还真就是重新谈判了,结果谈的还不如上一次。
1915年6月7日,签订了《中俄蒙协约》中国北洋政府和外蒙自治当局与沙皇俄国在恰克图签订的外蒙古不平等条约,又称《恰克图协约》。
《中俄蒙协约》协约内容:在形式上取消了外蒙的“独立”,代之以“自治”,但外蒙仍有权与外国缔结有关工商条约,俄蒙商约依然有效。《中俄蒙协约》签订当天,袁世凯宣布册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所有外蒙王公喇嘛的爵职名号一仍其旧,赦免所有参加库伦独立之人。条约确认了《中俄声明文件》、《中俄声明另件》和《俄蒙商务专条》的效力。
该协约将俄国在外蒙古攫取的权益具体化,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外蒙古地区的主权,使外蒙古地区逐步沦为俄国独占的势力范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蒙古地区沦为沙皇俄国的殖民地。
不仅承认了俄国的所有利益,并且把中华民国的主权权利谈没了,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宗主权。规定中国不得在与外蒙古交界的内蒙古地区移民。也就是我们在外蒙的权力,就只剩下给外蒙封王了。
这个情况又持续了几年,突然某一天,蒙古的王公贵族联系北洋政府说:哎、大哥!我们不想独立自治了,不行把我们收回去呗!我们继续给你当小弟,不行吗?对、你没听错,撤销外蒙古自治这个事儿,是蒙古人自己先提出来的,具体时间就是在1919年8月4号的库伦大会。
1919年8月4日,在外蒙首府库伦(今乌兰巴托),外蒙古由部分爱国王公贵族首次公开提出了回归中国的呼声。他们向当时北洋政府派驻在库伦的都护使“陈毅”(注意:此处的“陈毅”并非指后来的开国将帅陈毅元帅)发出了相关呼吁。标志着外蒙古部分势力开始倾向于回归中国,为后续的外蒙回归事件奠定了基础。
那为什么外蒙古又不想独立自治了?经常搞革命的朋友们应该了解啊!1919年,沙俄爆发了列宁十月革命。就是俄罗斯帝国沙俄没了,成立了苏联。就以前沙俄承诺给蒙古的一些好处通通作废了、没了。沙俄国家都没了,怎么保护外蒙古!蒙古还自治个鬼呀!这不就是各个西方列强按板上的一块肉吗?外蒙古一看这样不行,我得赶紧把我的前大哥(北洋政府)找回来,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就是外蒙古内部出现了分裂。在蒙古内部,一直有两股势力,一股势力叫外藩蒙古王公、管蒙古行政、管蒙古世俗权力、这帮人叫做黑派。外藩蒙古王公是清朝册封外藩蒙古的王公。大清入八分公爵位也在蒙古地区实行。
外藩蒙古爵位分为六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此六等以下还设有台吉、塔布囊,又分为四等。台吉、塔布囊的爵位相同,土默特左翼旗、喀喇沁三旗称塔布囊,其余旗称台吉。在外蒙古等处还设汗,地位高于和硕亲王,但无塔布囊而只设台吉。
汗以下各等爵位有在职和闲散两种,在职者为扎萨克。一般封爵皆可世袭罔替。
1912年,清朝灭亡时,蒙古王爷想集结军队进京勤王。清朝灭亡的消息传到蒙古,蒙古札萨克图郡王乌泰闻讯,联合科右后、扎赉特等旗的王爷们,一起集结军队。打算南下进京勤王,挽救已经被扫进历史堆的清朝。
外蒙古还有一股势力叫喇嘛,他们主要管理蒙古宗教、管理蒙古精神文明建设叫做皇派。
外蒙古喇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当时蒙古贵族为了巩固统治和抵御外敌,开始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
具体来说,是在16世纪末,漠西蒙古的土谢图汗部的阿巴岱汗为了笼络民众和抵御外敌,派人到西藏迎请高僧前往蒙古传播佛教。
1588年,四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圆寂后,蒙古王公确认了阿拉坦汗的曾孙为四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同时确认了转世高僧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从此,藏传佛教在蒙古喀尔喀地区开始传播和发展。
1691年,在多伦诺尔会盟时,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被封为“大喇嘛”,成为外蒙古地区的最高政教首领。哲布尊丹巴意为“至尊至上的圣贤尊者”,呼图克图即是活佛。哲布尊丹巴世系在外蒙古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清朝统治276年里,清廷为了统治需要,广泛推广喇嘛教。建立了大量寺庙并免除喇嘛的赋役,这使得喇嘛阶层在外蒙古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192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后,建立了类似于中东政教合一的外蒙古政治体制。哲布尊丹巴既是外蒙古宗教领袖,又是国家首脑,政府中的重要职位总理和财政部长均由喇嘛担任。
这个感觉就和欧洲的皇帝和教廷差不多,外藩蒙古王公和蒙古喇嘛,两边就一直不和谐。从外蒙古自治以后,喇嘛大权独揽,几乎就没外藩王公说话的份儿。外藩蒙古王公寻思,那既然我说了不算,你喇嘛也别想说了算!干脆咱们就不自治了。
当时北洋政府主管“陈毅”(注意:此处的“陈毅”并非指后来的开国将帅陈毅元帅)。他觉得外蒙古自治这个事儿,按理说应该属于世俗和行政吧!他应该归外藩蒙古王公管。那我直接和蒙古外藩王公贵族们谈,不就完事儿了吗?结果他想的太简单了,他这一谈外蒙古喇嘛非常生气!本身喇嘛就不是很想取消外蒙古自治,喇嘛本来就说了算,他取消什么自治。
另外,当时日军还有沙俄的一些旧军官,还在默默的支持外蒙古喇嘛。结果北洋政府和外藩蒙古王公达成了《外蒙古撤销自治后中央待遇外蒙古及善后条例》里,还规定了外藩蒙古王公贵族独揽政权。那外蒙古喇嘛怎么可能同意吗?所以,活佛一封信干到北洋政府去了,陈城的工作就开展不了。
外蒙古就是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北洋将领徐树铮出场了。徐树铮一到外蒙古就把陈城搞的这些条例推翻了。
徐树铮一共提出了四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二点,就是外蒙古在政权方面,别什么喇嘛、外藩蒙古王公、你俩都得听北洋政府的。那具体怎么操作这个事儿呢?原话是:活佛强制之力尚在,纵全数王公破请,而活佛不应,终无如何。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活佛的势力大,哪怕外藩蒙古王公们都同意。如果活佛不同意,这个事儿也没法推进!那怎么去攻克这个活佛呢?哎、就得从这个喇嘛入手。按照徐树铮的说法,叫做擒贼先擒王,就和三国诸葛亮擒孟获一样,要“恩威并施”让喇嘛就犯。
那怎么恩威并施呢?先得是恩、当时外蒙古有四大喇嘛,徐树铮主攻其中一个叫巴特玛多尔济,就每天找他聊天喝茶培养感情。为什么是他呢?因为他有弱点:四大喇嘛里面三个都是蒙古亲王,就他不是!他就拜托徐树铮,能不能给他封个蒙古亲王。
徐树铮直接表示:王衔立刻册真,并其弟与双俸。什么意思了?你要是反对外蒙古自治,别说蒙古亲王给你,我还给你和你弟弟都开双倍工资。拿钱就办事呗,这个喇嘛就一直劝活佛,一直劝说、一直没用!一直没用,那就得是威了。
你记着徐树铮可不是一个人到外蒙古去的,他是带着西北边防军一旅来的。当时的西北边防军,是国内装备最为精良的一支武装部队。先进的日式装备,有步枪、机枪、全是三八式。山炮是“大正六年式”。徐树铮没事,就带着这个军队到蒙古库伦,库伦就是现在的蒙古国乌兰察布。当时库伦城里还有日本兵,大概有一两百人。
徐树铮知道日本兵是喇嘛的后台,于是立刻命令日本驻库伦办事处在三个小时之内上缴所有武器。日本人慌了,说:老徐啊你别这样,你给我五天时间考虑考虑啊!徐树铮态度非常强硬,说:驻库伦的日军既无条约依据,又没有得到中国北洋政府同意,属于违法行为。
你难道想开战吗?日本人一琢磨,我就这一两百人,怎么和你北洋军打呀!权衡了一下就缴械了。先前不是让那个巴特玛多尔济去劝说活佛吗?活佛不听,那徐树铮也等不及了,直接通告外蒙古为国家领土,我为外蒙长官,请往诰活佛明日素英则已,不应当即拿解入京,听北洋政府落。意思是:你别看我现在好好的待见你,你再不同意,我马上把你抓走。这下呀!活佛也害怕了。
在进驻内蒙古过程中,徐树铮还巧妙地利用了离间计,使得当时在外蒙古的日军支持的蒙匪和俄匪之间发生火并,并在双方两败俱伤之际率军意外杀到,成功歼灭了这两支队伍,从而取得了收复外蒙古的第一仗的胜利,并打击了外蒙古的分裂势力,削弱了日本和白俄在外蒙古的影响力。
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徐树铮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的坚定立场。
外藩蒙古王公和喇嘛全同意了,无条件取消外蒙古自治。他一取消,呼伦贝尔也跟着取消了!呼伦贝尔怎么说呢?叫因外蒙古将统治权归还中央,呼伦贝尔所有区域商情仿办。
这下就让辛亥革命时期,分裂出去的领土,又全都拿回来了。当然徐树铮这个做法有没有隐患?也有。
第一、外藩蒙古王公不待见徐树铮,他说好一视同仁。结果你光找喇嘛不找外藩王公贵族,那明显不重视我呀!
第二、喇嘛也不待见徐树铮。就我同意取消外蒙古自治,完全是被你武力逼迫的,你明显也不是很尊重我。
所以,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当皖系军阀倒台以后,外蒙古又很快分出去了。但是即便如此,我认为也不能忽视徐树铮的历史功绩。从我讲述外蒙古历史,你就知道蒙古所处的历史背景,外蒙古是会被日俄两国瓜分的,如果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不能以闪电般的速度收回固有领土,那后果是非常严重。
其二、就是外蒙古的脱离,完全是因为我们自身实力不够,当时我们正在中原大战军阀混战。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各部分崩离析,皖系、直系两大派系先后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壮大的奉系军阀控制。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北洋政府彻底覆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完成了短暂的形势统一,但不久后又爆发了规模远超北洋历届政府内斗的中原大战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930年,又爆发中原大战。这场战争是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的一场新军阀混战,又称蒋冯阎战争或蒋冯阎李战争。
北洋政府始于1912年亡于1928年,又称“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清朝疆域的政权。也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
在这种军阀混战的背景之下,北洋政府把外蒙古拿回来了也守不住。我可以这样讲:在积贫积弱的北洋政府时期,徐树铮将军能把外蒙古拿回来,我都觉得这是一个伟大奇迹。
徐树铮(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皖系名将。字又铮,号铁珊,又号则林,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人,因区别于同时期的另一政治人物徐世昌,人称“小徐”。
1901年,徐树铮早年考中秀才,从家乡赴山东投奔袁世凯,开启了军旅生涯。
1905年至1910年,徐树铮东渡日本学习军事。他是段祺瑞军阀的心腹谋士,在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张勋复辟时辅佐段祺瑞“三造共和”,又在与冯国璋的斗争中引张作霖奉军入关,以巩固皖系权力,并主持“武力统一”。徐树铮还成立安福俱乐部,操纵国会选举,活跃于民初政治舞台。后因南征失利及军阀间的不和,徐树铮转向西北筹边。
1919年11月,徐树铮以武力为后盾,迫使外蒙古无条件撤销自治,回归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并以西北筹边使身份坐镇外蒙,加以经营。
1920年,夏返回北京参与直皖战争,军阀混战败北后逃亡日本。后来他试图扶植段祺瑞东山再起,联络孙中山、张作霖形成反直系三角同盟,曾攻入福建,组织建国军政制置府,但很快失败。
1924年,徐树铮出国游历,1925年冬季回国,欲联合孙传芳和张作霖反对冯玉祥。因徐树铮曾暗杀冯玉祥的姻亲陆建章,故冯玉祥对他更加仇视,命张之江在1925年12月30日,徐树铮乘火车离京经廊坊时将其劫持并枪杀。
徐树铮死后,遗体被他的学生段大洪找到,然后由徐树铮的卫士张振声用骡车运到北京,段祺瑞提供棺材,并亲自撰写神道碑,安葬徐树铮于萧县凤家山之原。
1945年,徐树铮之子徐道邻以杀人罪起诉冯玉祥和张之江,但有关部门以逾期为由拒绝受理。
徐树铮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著有阐述他政治思想的《建国铨真》及文学作品《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
袁世凯对徐树铮的评价是:“又铮其人,亦有小才,如循正轨,可期远到。但傲岸自是,开罪于人特多”。
康有为对徐树铮的评价是:“其雄略足以横一世,其霸气足以隘九州,其才兼乎文武,其识通乎新旧。”
孙中山是这样评价徐树铮:“吾国九无陈汤、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就是徐树铮。于旬日建奇其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此宜举国欢欣鼓舞者也!”
孙中山将徐树铮比作当代的班超、陈汤和傅介子、这都是古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曾为中华民族立下赫赫战功。孙中山认为徐树铮在短短旬日之间就收复了外蒙古,这样的功绩堪比古人,甚至更胜一筹。他还表示,这是值得全国欢欣鼓舞的大事。
孙中山在给蒋介石的信中,也表达了对徐树铮的赏识和期望,称“徐君此来,慰我多年渴望”。这种评价体现了孙中山对徐树铮将军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徐树铮将军对我们后人,收回领土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就是一定要抓住机会,看好形势。就当某些地方,他背后的大哥不行了,你得赶紧出手。
第二、什么才是真正的硬道理?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