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再次养育你的内在小孩?

浩波说育儿 2025-04-02 15:25:22
开篇:

“你这样不行,得再努力点,不然将来怎么办?”小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听到这句话?

这句话像是一块重石,压在心头,即使成人后的你,偶尔也会想起,当你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时,这句话仿佛成了你内心那个小孩的声音。

内在小孩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

这个小孩或许躲在你最深的记忆里,从来不曾消失。

记得小时候,你被告诫“要懂事”,被要求“不能哭”,甚至在别人受到夸奖时,你也会被拿来比较。

这些经历,将内在的小孩深深影响。

他并不表现在你的外貌、言谈、举止之间,而是藏在潜意识里,左右着你的许多选择与决定。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未被充分爱过的孩子。”这个孩子,需要你去重新认识,重新养育。

因为未曾得到的满足、失落的痛苦,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而会一直存在,等待某一天被看见,被疗愈。

成年的你,是否意识到了内在小孩的存在?

压抑情绪的影响

很多人觉得,长大了就应该变得坚强,不轻易流泪。

但心理学研究显示,68%的成年女性至今仍会下意识地吞咽哭泣的冲动,这往往源自童年被压抑的情感。

情绪研究的数据告诉我们,长期压抑哭泣需求的人,患焦虑症的概率是正常表达者的2.3倍。

想想你身边的朋友,或者是你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会觉得毫无缘由的焦虑、烦躁、郁闷不安?

那些被封印的眼泪和被强咽下去的情绪,像河流倒灌一般,在内心深处汹涌澎湃但却无处宣泄。

或许,你应该尝试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哭,允许自己笑,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狼狈。

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的情感,不再一味压抑,学会包容和允许,我们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这种爱,是疗愈内在小孩的重要一步。

被否定的童年经验

你是否还记得,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你辛辛苦苦画的画终于完成了,可却听到了"为什么不能像XXX那样画得好?

"或者在学校里,父母总是拿你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让你心生自卑。

这种否定不仅让你怀疑自己,更让你在成长期丧失了自信。

在一次沙龙活动中,“童年烙印”的话题引起了广泛讨论。

其中,当被要求列出童年被否定的经历时,不少人写下了诸如“我就说了你不行!”“就你那德性能干成什么样?”“我真后悔生了你。”这些话语占比高达79%。

这些声音,如魔音萦绕耳边,长大后演变成更隐蔽的自我攻击。

当你收到鲜花和礼物时,你会觉得“太浪费”,而不是“我很高兴”;当你升职加薪时,你会觉得“不好意思”,而不是“这是我应得的”;这些曾经被否定的情景,长成了你的低配得感,如同枷锁般桎梏住你的自信与绽放。

重新养育自己,或许你需要学会告诉自己:“你值得!”

你值得拥有这世间的各种爱和美好;你值得每天开怀大笑;你值得得到赞赏与夸奖,成功与骄傲;你更值得,来人间这酸甜苦辣潇洒痛快地走一趟。

懂事的代价与放纵的意义

小时候,多少次你被要求“要懂事”?

生日礼物要让给弟弟妹妹,心爱的玩具要送给邻居家的小孩,受了委屈不能哭闹打架。

大人们反复告诫着“要懂事”。

于是,你学会了乖顺、让步、委屈自己。

以至于长大以后,你仍然觉得不顺从是错的,被训斥为“不懂事”。

关系户领你的功劳时,要懂事;男朋友加班忘记你的生日时,要懂事;用年终奖给自己买件喜欢的大衣,被告诫得懂事。

可是,所有这种懂事背后,满足的其实是其他人,而不是你。

重新养育自己,或许你需要学会适当的“不懂事”。

委屈撑大的不是胸怀,而是更多的压抑与痛苦。

治愈始于微小的“叛逆”,鼓起勇气说“不”,既是重生的开始,又是人生的革命。

结尾:

重新养育你的内在小孩,并不是要重演过去的痛苦,而是去接纳,去治愈。

你的内在小孩,是你的底子,也是你心灵中最真实的部分。

当你学会接纳它,照顾它,你也会变得更加完整和坚强。

或许,最大的收获是,你会发现自己值得被爱,值得拥有一切美好。

人生这趟旅程,因爱而丰盈,值得每一个你用心去体验。

0 阅读:2
浩波说育儿

浩波说育儿

浩波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