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现代农业“最聪明的灌水”: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运行管理

云灌溉 2024-09-09 17:56:04

水肥一体化系统(也称为灌溉施肥系统)是一种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资源效率,从而促进并优化作物生长的环境。

导读

设计和运行管理是水肥一体化系统的两个不同阶段

灌溉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是两个紧密相连但又各自独立的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关注点和任务。由于许多教科书往往没有明确区分这两个阶段,这使得刚进入这一领域的灌溉专业人士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入手。以下是针对这两个阶段的不同考虑角度和具体内容的详细介绍:

1、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创建一个能够满足特定需求的灌溉施肥系统,该系统应当能够高效、可靠地为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和养分。在这个阶段,重点在于系统的规划和构建,常常按系统运行最不利条件设计系统。

需求分析:需水量按最大可能的作物耗水量决定需求。

水源规划:选择满足系统最大需水要求的合适的水源,并评估其可靠性、水质和供应能力。

系统选择:根据作物需求和最不利的环境条件选择最适合的灌溉方法,如滴灌、喷灌、微喷灌等。

设备选型:挑选能够通过系统最大流量的灌溉设备,包括水泵、过滤器、施肥器、管道、阀门等。

自动化与控制:根据项目资金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如自动启停、远程监控等功能。

技术经济分析:评估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和长期运营成本,确保项目的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2. 运行管理阶段

运行管理阶段关注的是如何在已经设计好的系统基础上进行日常的操作、监控和维护,以确保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重要的是要实时给出作物的灌水决策,确定合理的灌水量及灌水时机。

系统启动与调试:在系统首次启用时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所有组件正常工作。

日常操作:根据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灌溉策略,包括灌溉时间和频率。

监测与反馈:利用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温、风速等参数,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灌溉策略。

维护保养: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清洁过滤器、检查管道是否有堵塞或泄漏等问题,并及时修复。

性能评估:定期评估系统的性能,检查是否有水浪费、灌溉不均等问题,并据此进行优化。

培训与支持: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系统。

应急准备: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故障或自然灾害,保证系统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3、区别与联系

尽管设计和运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连续性:设计阶段为运行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而运行管理则是设计意图的实现和检验。

一个良好的工程可以简化后续的管理,反之,有效的运行管理也可以反馈给系统设计,促进系统决策模型的不断完善。

反馈机制: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反馈到作物模型和决策模型,从而在未来的灌溉决策中加以改进。

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设备和技术可能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被引入,这些新技术同样会影响未来的灌溉施肥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决策的思路。

灌溉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关注点和目标。设计和运行两个阶段考虑问题的角度如下:01

工程设计

灌溉系统在设计一个高效的水肥一体化系统需要考虑的作物需水量时,只需要按下面进行计算即可:

作物需求:不同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需根据种植作物的种类来设计系统。在设计阶段如果种植的不同的作物采用耗水量最大的作物为设计假定的作物,如考虑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即按照耗水量最大时的物候期需水量为设计假定条件。数据缺失时,采用微灌工程技术设计规范给的数据进行设计。

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影响水分蒸发速度和作物的需水量。设计阶段以最不利条件作为设计假定条件,采用仲夏天的的气温和 ETo 作为设计假定条件,并假定多日无降雨的最不利条件进行设计计算。

灌溉方法:根据作物特性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如滴灌、喷灌等,确保水分高效利用。

02

工程运行

灌溉系统在运行一个高效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时,在考虑的作物需水量方面,这将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时需要分析计算不同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需要深入了解不同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具体需求,因为作物的需水量和需肥量会因其生长阶段、品种特性和环境条件而异。通过精确计算作物的实时耗水情况来选择灌溉水量和灌水时机,可以显著提高灌溉效率和作物产量。以下是具体的方法和步骤:1. 作物需水特性分析

作物类型: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特性。例如,水稻在生长初期需水量较小,但在分蘖期和抽穗期需水量增大;而玉米在拔节期和开花期需水量较高。

生长阶段:作物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一般来说,幼苗期需水量较少,随着植株生长,需水量逐渐增加,到了成熟期又有所减少。

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作物的蒸腾作用,进而影响其需水量。例如,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作物的需水量会显著增加。

2. 实时耗水情况监测

土壤湿度监测:通过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当土壤湿度低于某一阈值时,表明作物开始出现缺水症状,此时应进行决策,分析计算出灌水量应当是多少。

气象数据采集:利用气象站收集的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结合作物生长孪生模型,得出需水量。

作物生理指标:监测作物叶片的气孔开闭情况、叶片颜色变化等生理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作物的水分状况。

3. 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应用

作物生长模型:利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如 WOFOST 等),通过输入作物类型、生长阶段、环境条件等调整后的参数,模拟作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水规律。

需水量计算:通过灌溉决策模型计算出作物在当前时刻的需水量(ETc)。

模型校正:根据作物生长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反复调整模型参数,使其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4. 确定灌溉策略

灌溉水量:基于作物需水量分析结果,确定每次灌溉的具体水量。灌溉量应满足作物当前生长阶段和气象环境变量下的需求,避免过量灌溉造成水资源浪费。

灌水时机:选择最适宜的灌溉时间,通常是在作物出现轻度缺水之前进行灌溉,以保持土壤适宜的湿润状态。根据作物是否是需水高峰期调整灌溉频率。

5. 持续优化

数据分析与反馈:收集灌溉后的作物生长数据,包括产量、品质等指标,分析灌溉策略的效果,并据此调整模型参数。

技术改进: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引入新的监测工具和灌溉技术,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精度。

培训与教育:对农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传授最新的作物需水理论和管理经验,确保系统的持续优化。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准确地分析计算不同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的需水量,并据此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从而实现精确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设计和运行管理是灌溉系统的两个不同阶段,考虑问题角度完全不同,许多教科书没有进行区分,这让新入行的灌溉人无从下手。故此,对于新入行的灌溉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设计与运行管理的区别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两者的区别知识和应用技术,才能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在灌溉领域取得成功。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