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到来,是父母希望的开始,希望孩子能成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都是非常舍得付出代价的,但是,就算是付出再多,如果方向不对,也只能是南辕北辙的效果。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女大学生文文已经在家里蜗居一年了,一间卧室就是她的天地,不洗漱、不换衣服,不出门,不见人,整天在屋里睡觉、玩游戏,吃喝拉撒都在屋里解决,大学毕业一年,体重整整增长了40斤,从一个青春靓丽的少女,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大妈”。
后来,经过调解员的帮助,文文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因为大学毕业以后,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工作,自己很不满意,和父母发生了矛盾才会变成这样的。
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文文需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但是,她的妈妈拒绝给女儿服药,原因是她觉得对孩子不好,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拒绝医生治疗女儿了,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也能看出来,妈妈对女儿的掌控已经到了不正常的程度,不听专业医生的话,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难怪会把女儿养育成这样。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孩子,这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如果你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就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曾经的热播剧《小欢喜》里面,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妈妈,一个是海清饰演的妈妈“童文杰”,一个是陶红饰演的妈妈“宋倩”。
童文杰的儿子方一凡是个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学渣,但是,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他情商很高,又在父母的支持下走了艺考的道路,终于上了心仪的大学。
而宋倩的女儿,乔英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在妈妈宋倩的高压管教下,差点抑郁自杀。当孩子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问题,幸好妈妈幡然醒悟,才没有把女儿逼上绝路。
父母不应该管教孩子吗?当然是应该的,而且,这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是这“管”也要有个度。
孩子小的时候,吃喝拉撒睡都离不开父母,我们事事都要管。但是,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的孩子,父母还是处处舍不得撒手,孩子如果不是叛逆出逃,就会被父母管成一个废物。
父母教育孩子,从最初的扶手相持,到孩子渐渐长大,就应该目送孩子远去。长大以后孩子的前进的动力,不是父母在前面拽着,也不是在后面推他,而且来自父母对孩子幼年正确的教育。
成长有动力,后劲儿十足的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了他们这三种最有价值的东西。
①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他前进的动力。
父母管得越多,可能孩子越不敢往前走,因为他害怕失败,而受到父母的谴责。那些善于创新,勇敢尝试的孩子,他们大多数都是有一个无条件爱他的父母,不怕你失败,不管你怎么样,都是我最爱的孩子。
当孩子已经长大,我们就要学会放手和接受,接受他必须自己去生活,接受他的平庸或者失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允许他考试考砸,允许他犯错,有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②父母塑造孩子的价值感,孩子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什么是价值感,一个孩子的价值感有两方面的体现,家庭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我是不是最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产生的价值感“我是不是有用的”。
像我自己从小就很努力,一直到成年,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我是父母的期望,也是妹妹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我永远都是最棒的,一直需要很努力。
在社会中,也许我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做着非常普通的工作,但是我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也起着谁都不能代替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价值感,父母是最重要的人,如果你总是打击他、批评他,他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长大以后缺少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在社会里都不是重要的,孩子一边自我否定,一边自我放弃。
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也欣赏别人的优点,做到自信而不骄傲,谦虚而不自卑,成为一个大气的人。
③塑造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孩子遇到难题不会退缩。
成长型思维是什么?我们举个例子,一个孩子考试失败了,他如果觉得自己就是很笨,不想着如何提高,这就是固定的思维方式。
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首先接受考试失败这件事,然后观察和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后找到原因,督促自己去改变。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他们遇到困难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们是可以管理自己的,他们面对失败,不怕别人的嘲笑,只会吸取教训,以后做得更好。
强大的内心,清晰的思维逻辑,让孩子可以快速调整心态,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不断前进的目标。
互动话题:你们给了孩子以上三个最有价值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