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过去几十年,欧美国家把制造业一股脑儿转移到亚洲,我国成了他们转移制造业甩锅污染的最优选。
为了用最低的成本维持全球供应链,欧美国家这些年不知道动了多少手脚,可眼见着我们起高楼他们却突然反悔了,想方设法把产业链搬回去,还想用各种手段把我国卡在低端制造的位置。
可现在早已经不是可以任由美西方国家制定规则的时代了,没有我国强大的工业体系,他们不仅回归失败,差点让自己的经济链条断裂。
十几年前,欧美各国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发现自己的制造业在我国发展已经到了瓶颈。
人工贵、土地贵、环保要求还多,而隔壁的东南亚就是个挺好的选择,地便宜、人便宜,政府还举双手欢迎。
于是各大公司就开始忙活起来搬家,耐克、索尼、苹果,纷纷打包工厂往东南亚和印度搬。
他们的想法也十分简单,工厂搬走之后一来可以节省一大部分成本,二来也可以借机把中国制造业掏空,典型的一石二鸟。
可没想到我们就用现实狠狠的打了他们的脸,在这些跨国企业将制造业转移之后,我们非但没有被困住,反而在制造业升级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欧美企业一撤,我们终于从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中解除了禁锢,加大马力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这些一度被认为欧美领先的高科技领域,都已经被我国开始迎头赶上,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
苹果是率先把工厂搬到印度的巨头之一,当时的苹果觉得印度是一块天选之地,制造成本低不说还有地缘优势,销往中国等市场应该能大赚一笔。
可结果印度生产的苹果手机良品率只有54%,让欧洲市场见到苹果手机头大无比,最后直接全面封禁印度产苹果手机。
无奈之下的苹果只能重回老路,把中国制造的苹果手机销往欧洲,可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也在逐渐对苹果失去兴趣,反而对国产品牌的认同感越来越强,苹果这次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
欧美各国在进行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倒逼我国进行制造业的升级,低端产能现在基本已经全部淘汰完毕,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
不管是华为、格力还是海尔早已经超脱了简单的代工生产,它们有自己的技术和创新。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也就更有话语权了,所以现在的中国制造,早已不再是依托欧美技术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已经代表了全球制造业的顶端。
可真的将所有产业都搬走了美国又经历了什么呢?
土地空出来反而让工人失业了,原本这事在美国人眼里看来没什么,毕竟他们想要做的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波音、苹果、特斯拉这些企业也确实还在全球大赚特赚。
可美国人却忽略了一点,随着制造业这些年一点一点的流失,全美对一些基础工业品都产生了依赖。
根据统计数据,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达到了1.0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的顺差才不过区区2800亿美元。
看上去服务业确实达到了美国当年的期待,可是国内对普通工业品的需求,根本不是服务业能代替和弥补的,长期的货物贸易逆差,也让美国的外出口陷入了困境。
这些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也大幅下降,产业工人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从30%跌到了10%,大约有500万个制造业岗位直接消失,甚至许多曾经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已经萎靡不。
美国曾引以为傲的钢铁、汽车、家电如今全线萎缩,这才是特朗普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应对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问题。
可既然问题已经出了,真的想让企业回流重新建厂造产品早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所以看着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美国才如此担心,一个崛起的中国在科技上开始正面挑战美国的地位,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涉及到的可不光是经济利益,还有国家安全。
于是美国开始采取小院高墙策略,对中国实施精准打击,这个小院就是美国现在还依然具备优势的先进半导体、芯片等高科技领域,而高墙则是通过各种手段,构建起来的贸易壁垒和科技封锁。
2020年开始,美国商务部频繁更新出口管制规则。
把中国不少高科技企业都列入了实体清单,不允许它们从美国获得关键技术和产品,拜登政府更是强化了这一策略。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出台新的限制措施,就是要想方设法的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想把我们锁死在产业链的低端。
在国际上美国也开始泛化国家安全的概念,想要在国际上拉拢盟友一起围堵中国。
中国的发展,在美国人的口中成了对全球科技安全的威胁。可这两年美国做的很多事情都被人们看在了眼里,各个国家也越来越能认清美国唯利是图的本质。
美国想要唯独我国的真正意图,无非是通过科技封锁来维持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遏制任何可能挑战它的新兴科技大国。
这样除了能满足美国打压中国的欲望之外,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巨大冲击。
半导体行业本来就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生产链条遍布全球,美国这么一搞,不仅限制了中国获取关键技术,也让全球供应链承受着巨大压力。
行业巨头阿斯麦的首席执行官就看得很清楚:美国对华施压跟所谓的国家安全根本就没什么关系,只不过是美国限制中国发展的借口罢了。
所以从阿斯麦的角度来看,阿斯麦根本就不愿意被美国强行绑在同一艘战船上,不过有时迫于政治无奈没有办法而已。
中国的底气:链条长,根基稳既然美国人想通过转移产业链、科技封锁等手段,把我国牢牢地摁在低端产业链上,我国真的就无可奈何了吗?
几年的发展下来,结局让美国人失望了,现实也教会了美国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句中国谚语。
我国不仅没有因为产业链转移而一蹶不振,反而在全球供应链中牢牢占据了C位。
中国制造的实力已经无人能比,这些变化已经潜移默化的映射进了我们的生活中,几年前我们购物还总是偏爱进口产品,许多人都潜意识认为进口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都要远超国产,可现在呢?
国货不仅在国内抢手,连老外也开始争相抢购。
华为、小米、大疆无人机这些国产科技品牌的崛起,不仅让我们自己底气十足,还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美国苹果公司曾经风光无限,但没了中国供应链的支持也根本就玩不转,库克曾经无奈的表示,没有中国的合作伙伴,苹果产业链就将瘫痪,这就是美国公司面临的赤裸裸的现实。
在全球供应链中,很多国家的进口商品都高度依赖中国制造。
GE医疗在全球卖出去的磁共振设备中,每两台就有一台是天津制造,苹果公司在全球200家主要供应商中超过80%都在我国。
没了中国的大企业在瞬间就会供应链崩塌,我国就是全球供应链的这张大网里举足轻重的节点,一旦缺了这个节点,全球制造业都得跟着卡壳。
再看看新能源领域,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连续九年产销量第一,而且光伏产业也是妥妥的全球老大。
全球市场份额8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来自我国,全球每装10块太阳能板,就有8块写着中国制造。
美国本土消费者为了买到更便宜实惠耐用的光伏产品,不惜从网上买中国的光伏板,自学光伏安装技术,一通折腾下来,成本比从美国定制光伏产品至少便宜60%,这就是中国制造为什么能纵横全球的底气所在。
所以美国想要跟我们脱钩锻炼就是一个笑话,离开了中国供应链的支持,美国许多企业都只能停工。
全球化之下,大家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行脱钩不过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罢了。所以想通过这种手段困住我国,美国就是想多了。
而且不在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培养上,我国也是下了血本。
光是每年高校培养的大批工程师和科研人才,就为我国产业链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美国的资本可能更青睐那些互联网巨头和科技新贵,但我国却深知只有扎实的基础工业和创新驱动,才是国家竞争力的真正来源。
未来的国际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产业链上的争夺战也会进入白热化阶段,企图用封闭、遏制的手段来打败竞争对手,不过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罢了。
产业链的转移的确在最初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困扰,但我国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链不断升级,实力愈加强大。
美国的那些手段就是鸡蛋碰石头,撞得自己生疼却没能撼动中国分毫。
现在的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何想脱钩断链的行为都是在给自己挖坑。
美国的再工业化计划更是一枕黄粱,想通过闭关锁国来重振制造业或许只能停留在特朗普的台词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