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大地摆战场,国军精锐灭光光,责任应该谁承当?

云端漫步者小七 2024-12-09 11:31:02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说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犯了三个错误,因此导致国军在淮海战役中惨败。其实,我倒是觉得,国军在淮海战役中惨败,根本问题,除了政治上的不得民心,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我们无须多说。在军事上,国民党在战略战术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至少并不是杜聿明犯了多大错而造成的。

仅仅从战场层面来说,国民党就犯了严重错误。比如说,多头指挥,莫衷一是。这是国民党在战术上最大的问题。

有一部年代剧《风云年代》,是一部被社会和市场严重低估的电视剧,同时也是一部谍战剧。

男主角叫梁铜。他是重庆人,不过,根据电视剧里梁铜的事迹,梁铜此人的历史原型,应该是我党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红色间谍郭汝瑰。郭汝瑰,重庆铜梁人。故此,我个人认为,是编导把郭汝瑰的出生地颠倒了一下,弄出一个主角梁铜。

淮海战役,蒋介石的国军大败,说起原因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但什么事都有迹可循。我们在看近代史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中国共产党方面,在战争面前,使用的是两种方法,就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制定战略战术,具体的战役怎么打,全靠前线的指挥员自己自由灵活发挥。

而国民党方面呢,前面的战略战术工作,早先是由一个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作战厅制定战略战术,1945年以后,这个军委会参谋本部由国防部战略司取代。

至于在战役真正进行当中,中国共产党的部队仍然还是按照原先制定好的战略战术稳步进行,而国民党部队,则出现了多头指挥、相互掣肘的态势。

战场上,有前线最高司令长官,国防部有战略司,他们两家都可以给前线参战部队下命令。另外,作为国民党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也可以直接发电报给前线部队军长、师长,命令他们应该怎么做。这就出现了三头同时指挥前线参战部队的奇怪现象。更让人感觉奇怪的是,这三个渠道发到前线部队的电报命令,有时甚至是相互抵触、截然相反的命令。

另外,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争权夺利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在国民党高层核心圈里,蒋介石和桂系李宗仁、晋系阎锡山、粤军陈济棠、川军刘湘等地方实力派明争暗斗,泾渭分明地出现了中央军和地方杂牌军的态势。

即使同样都是中央军,陈诚、顾祝同、何应钦等人也同样是争得不可开交。他们各有各的派系,各有各的嫡系部队,各有各的嫡系将领。

这就出现了这样的现状:中央军军容整洁,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地方部队,也就是杂牌军破衣烂衫,装备低劣,缺粮少弹。

在战争吃紧的时候,这些部队首先考虑的都是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想给别人做嫁衣,因此便出现了“友军有难,隔岸观火”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前线部队不管对错,只能听从蒋介石的命令。

年代剧《风云年代》,就非常形象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场景。

鲁南地区的临沂战役,只进行了五个小时,李仙洲集团六万人就被全部消灭。王耀武在事后说了一句话:“就是六万头猪,大概也得抓几天几夜吧。”

在剧中,临沂战役结束以后,陈诚大声喊叫:“李仙洲集团六万人,五个小时就完了!突围突围,谁让他们突围的?”

顾祝同回答道:“王耀武下的命令,是经过何应钦何将军同意的。”

陈诚生气地质问道:“谁在指挥呀,到底是谁在指挥呀?”

顾祝同回答:“谁都能指挥,指挥的人太多,这就是现状。”

临沂战役结束以后,为了推卸责任,顾祝同向蒋介石状告陈诚,说他不顾上峰的意见,越权指挥。陈诚向蒋介石状告何应钦,说他乱给王耀武下命令,干扰他指挥。白崇禧向蒋介石状告陈诚、顾祝同,说他们牺牲桂系,眼看着李仙洲集团覆灭而见死不救。

事后,人们才慢慢明白,这一切都是蒋介石授意出现的,因为无论是陈诚、顾祝同,还是何应钦,他们给战场参战部队下达的所有命令,都是经过蒋介石事先批准的。老蒋先是授意何应钦下命令给李仙洲固守临沂,又直接授意何应钦给王耀武,让王耀武下命令让李仙洲突围。

也就是说,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都指向了蒋介石。何应钦、陈诚、顾祝同三个人相互指责,相互追责,都是没有意义的事,其实这也是蒋介石最希望看到的事。然而,国军一个战役失败,历来就有追究责任的惯例,不管怎么说,都要找一个替罪羊出来承担责任。

但是,谁都明白责任在蒋介石,不过谁也不敢追究蒋介石的责任。其实,蒋介石喜欢看着他们互相追究责任。这可能就是蒋介石的御下之术,他不敢也不能让他的部下团结一心。假如他的部下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才是他最害怕的事。

按照剧中陈诚的话说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战争,就像两个人打架,共产党是专心打架,而我们国民党呢,是一边打架,一边做手术。共产党打我们一拳,我们就得先捂住自己的伤口,担心伤口撕裂再次出血。我们打共产党一拳呢,因为刚做完手术,身体虚弱,那拳头是软绵绵的,不但没有打疼共产党,却会拉扯得我们自己伤口疼痛。你说这架怎么打,我们能坚持多久啊?国民党用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打败了日本人,共产党用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打败了国民党。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解决不了农民问题,一切都会失去基础。我现在学习共产党,在台湾开始搞土地改革了。该学的,就得学呀。”

陈诚这番话,显然充分说明了国共两党较量的结果,只能是共产党胜而国民党败。陈诚虽然江郎才尽,军事才华有余,但头脑还算清醒,看待事情也比较明白。

在淮海战役中,刘峙是徐州剿总司令,杜聿明是副司令。但是鲁南战役以后,杜聿明被调往东北,淮海战役开始以后,杜聿明才又被调回淮海前线。

按照相关史料和年代剧《特赦1959》的说法,杜聿明在淮海战场时,已经病得走不了路了,他本来准备到美国治病,人到了上海,也已经上了飞机,被蒋介石一个电话从飞机上叫了下来,被人抬到了淮海战场。

不过,在年代剧《风云年代》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雷厉风行的杜聿明。他一到淮海战场指挥部,立刻询问司令长官刘峙:“部队目前情况如何?”

刘峙本就不善于打仗,特别是不擅长这种大兵团作战指挥。只是由于对蒋介石太忠心耿耿,故此被任命为淮海战场国军司令长官。刘峙听杜聿明询问部队调动情况,立刻回答道:“部队一直保持着以前的态势,并没有调动。你来了,就好了。部队该怎么调动,仗怎么打,一切听你的。”

杜聿明听说现在黄百韬兵团被围,当即说道:“蒋总统的意思,是集中全力,迅速攻击运河以西共军,以免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击破。我认为,根据以往经验,共军的作战部署,总有主从之分,绝不可能处处都是主力。”

刘峙认为,共军可能有攻打徐州的意思。杜聿明说:“徐州城防坚固,又有三个兵团固守,共军不是傻子,暂时不可能攻击徐州。黄百韬兵团被共军团团围住,而且在平原上临时构筑阵地,很难坚持。”

当时,黄维的十二兵团,从确山和驻马店地区向阜阳地区行进。

杜聿明立刻命令:“命令黄维十二兵团火速奔赴徐州,协同徐州部队,共解黄百韬兵团之围。”但是,当时蒋介石的命令是,让黄维十二兵团向蚌埠地区集结。

刘峙告诉杜聿明,现在该怎么办,还是先请示总统的意思再说吧。

杜聿明说:“总统派我来,就是救火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我判断,华东共军目前还没有直攻徐州的意思,而是先要消灭黄百韬兵团。以有力一部打援,黄维兵团北进,共军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主力很可能南下,阻挡黄维兵团北进。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调动兵力。”

“我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我军以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第72军为总预备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的十二兵团,向西和刘邓中原野战军决战,然后回师向东,击溃陈粟的华东野战军,以解黄百韬兵团之围。”

这个方案如果实施,那就太恐怖了。用黄百韬兵团拖住华野主力,以徐州集团和黄维兵团合围中野,杜聿明这是采取的围魏救赵的战术,假如杜聿明的这个方案实施,完全可能改变淮海战役的结果。

当时,作为国民党国防部战略司副司长的共产党人梁铜迫不及待地要阻止这个方案的实施。杜聿明认为,只要黄百韬能在碾庄坚持七到十天,淮海战役的局面就可以得到完全改观。

杜聿明的第二方案是,以孙元良十六兵团守备徐州,以七十四军为总预备队,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李弥的十三兵团,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令黄维的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以配合徐州地区部队,与共军决战。

顾祝同认为,第一个方案大胆,可以扭转淮海(徐蚌会战)局面。顾祝同问梁铜的意见。梁铜回答说,他担心的是黄百韬兵团能不能坚持七到十天,另外,共军向徐州进攻的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故此,他们达到一致后下令,让徐州方面弄清楚华野主力的动向。再问一下黄百韬,他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

战争开始的时候,为了保密,国军的所有命令都是派专人去徐州前线指挥部送达,后来,战争急迫,只能发电报命令。电报命令都被我军截获。也就是说,国军指挥部下达的所有命令,我军都了如指掌。

杜聿明在前线等着国防部战略司的命令下达,但是过了二十四小时,国防部的命令仍然没有到。

这时,有人来报告,据飞机侦查,中原野战军确实南下,徐州附近只有共军两个纵队。刘峙马上认为,共军没有攻打徐州的意思。

杜聿明立刻下令,执行第一方案,李弥第一兵团驻守徐州,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十六兵团,会合黄维十二兵团,向西与刘邓中原野战军决战。然后,回师向东,击溃陈粟的华东野战军,以解黄百韬之围。

一个参谋说:“可是,国防部还没有电报回复。”

杜聿明说:“国防部瞎指挥,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管他们干什么。”

刘峙说:“大家的意思,还是第二方案比较合适,而且符合总统的想法。第一方案太冒险,如果打不成中原野战军,黄百韬也被共军吃掉了,这个亏我们可就吃大了。”

杜聿明没办法,说:“我向总统直接请示,执行第一方案。”

正在这时,有人来报:“总统急电,总统令,按第二方案执行,以孙元良十六兵团守徐州,以七十四军为总预备队,以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的十三兵团,全力解黄百韬之围。黄百韬第七兵团危在旦夕,刻不容缓。各部立即行动,救援不得延误,令黄维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李延年的第六兵团、刘汝明第八兵团速由蚌埠沿津浦路,你们这三路,要以增援徐州为己任,以党国大局为重,力保徐州,屏障南京。”

杜聿明仰天长叹。因为他知道,这么一来,处于孤立无援位置上的黄维的十二兵团就完了。

黄维十二兵团被我军包围在双堆集以后,杜聿明带着三个兵团企图逃跑,又被蒋介石命令救援黄维。脱离战场的杜聿明只好再次返回,钻进解放军的大口袋里,在陈官庄全军覆灭。

这是《风云年代》在国防部指挥部里给我们展现的淮海战役中国军是怎么一步步失败的前因后果。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