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的团长举枪自杀,多年后搭档杨成武揭露:死亡另有隐情

浮生闲半日 2024-12-30 14:53:14

前言

提及“黄开湘”这个名字,多数人或许会比较陌生,哪怕对他有所了解的,也多半将他的名字错成“王开湘”。

长征结束后不久,27岁的黄开湘便不幸离世了,可对于他的死因,却迟迟没有明确的说法。

有人说,他是身染伤寒病故;有人说,他是举枪自杀;更有甚者,称他无法忍受长征的艰苦,逃离了革命队伍。

多年后,杨成武在其回忆录中揭露了黄开湘死因的真相。

那么,黄开湘究竟是何许人也?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

埋没近半个世纪的英雄

1951年,党中央派出了慰问团来到了赣东北,主要传达毛主席对人民的关怀、对军烈家属予以救济以及就红军老干部和革命烈士的情况进行了解登记。

黄开湘的四个弟弟,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革命战士,最终都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而黄开湘的老母亲,更是被迫以乞讨为生。

可由于当时消息闭塞,他的家人并不知道黄开湘这些年来的情况,更无法知悉他是否尚在人世。

这时,某位领导不知从哪听来了所谓的“小道消息”,称黄开湘无法忍受长征的艰苦,偷偷逃离了革命队伍。

这短短几行字的谣言,直接导致黄家受到了周遭多年的白眼,更别提享受烈士家属应有的尊崇与待遇了。

一直到1959年,黄开湘女儿烈士家属的身份才得以恢复,但对于父亲是何时牺牲、如何牺牲的情况却始终不知。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个年头。随着杨成武出版了回忆录,世人终于看到了黄开湘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黄泽生心中暗自猜测,这本回忆录中提到的“王开湘”,会不会就是自己心中所想的“黄开湘”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黄泽生迅速动身,前往了北京拜访杨成武老将军,只为验证自己心中的猜想。

6月30日,黄泽生来到了杨成武将军的住所,一阵寒暄过后,杨成武将军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段与“王开湘”并肩作战的岁月:

“他年纪比我大,过往的职位也比我高,却一直很尊重我。在长征期间,泸定桥、腊子口那几场战斗中,他都立了大功。

他多次受到毛主席的表扬,过草地的时候,还被主席亲自点将,他一马当先,英勇无畏,确有大将风范......”

交谈的过程中,黄泽生得知,原来由于杨成武的口音问题,“黄”、“王”发音相近,秘书在整理书稿时误写成了“王开湘”。

解放后,组织上曾派人去寻找“王开湘”,但因名字有误,这才“查无此人”,造成了几十年的误会。

当话题转到黄开湘的死因时,杨成武的眼神不禁黯淡了许多,缓缓地道出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35年11月,黄开湘和杨成武前往参加会议,在历经了50公里的奔波后,两人终是抵达了会场,两人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偏也不巧,会议结束后,在回去的途中,天又下起了大雨,两人就这样淋着雨、冒着寒风一路赶了回来。

那时候,两人虽然年轻力壮,但也架不住来回奔波淋雨不是?不久之后,两人都患上了伤寒病。

不过,黄开湘的情况较为严重些,一直高烧不退,杨成武便将他转到了卫生部接受治疗。

当时,两人都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别离,很快就能再次并肩驰骋沙场。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别。

黄开湘住院后一直高烧不退,甚至一连多日烧到了四十度,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

几天后,只听黄开湘的病房中传来一声枪响,黄开湘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这起事故完全是一场意外,黄开湘有一把珍爱的手枪,不论是吃饭还是睡觉,枪始终不离身,据说这把手枪还是朱老总送给他的。

根据现场的情况来看,子弹是从枕头下面打上来的,如果是自杀的话,显然是不成立的。

因此,可以断定这就是一场意外事故,在昏迷状态的黄开湘无意间叩响了枕头下的手枪,这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当杨成武赶到医院时,黄开湘的遗体早已被埋葬,一想到曾经并肩作战的团长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杨成武不禁失声痛哭。

如果没有这场意外的话,凭借黄开湘的能力和功绩,在1955年评定授衔时,起码是个上将,可黄开湘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敢于顶撞李德的“斧头将军”

说起来,黄开湘与方志敏还有些渊源:黄开湘的母亲,乃是方志敏的堂姑,两人自幼相识,情谊深厚,在方志敏的影响和带领下,黄开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年,从弋阳磨盘山走下来了6个人,他们身着粗布衣裳,看似普通的砍柴人。

行至白马岭时,一伙靖卫团当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莫不是赤匪?”

只见,一个络腮胡的壮汉回答道:“我们是上山砍柴的。”说话间,还挥舞着手中的斧头示意。

靖卫团的人仔细瞧了瞧,看六人的衣着打扮倒也不像是他们要抓的“赤匪”,便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示意几人过去。

正当几人正要往前走时,靖卫团中一个人突然说道:“啊!那人不就是方志……”话音未落,只见为首的壮汉手起斧落,那人瞬间毙命于斧下。

待靖卫团头目反应过来时,冰冷的枪口已经抵住了他们的额头,团丁们只得乖乖缴械投降。这六位壮士,正是黄开湘与方志敏等人。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方志敏瞅准时机,趁着国民党对苏区防范松懈之际,果断向外线出击,接连攻克河口、鄱阳后,直逼景德镇。

这晚,部队全部换上了国民党保安团的服装,在黄开湘和周建屏的带领下,部队抵达了景德镇城门口。

在夜色的掩护下,守城的敌军误认为是自家的军队,正欲大开城门,迎接“友军”进城。

千钧一发之际,我军队伍中几个被俘的敌军士兵,突然大声呼让其赶紧关门!

关键时刻,黄开湘眼疾手快,一把斧子直接插在了城门的缝隙,我军战士趁此机会赶紧向城内丢了好几个手榴弹。

敌军顿时被炸的鬼哭狼嚎、四处逃窜,其他还在睡梦中的敌军误以为红军大部队已经攻入城内,纷纷举手投降。

无论是在赣东北苏区还是在反“围剿”的战场上,黄开湘总是身先士卒、英勇无畏。在贴身肉搏时,他从不使用刺刀,而是挥舞着一把斧头左劈右砍。

朱老总更是亲切地称他为程咬金再世的“斧头将军”,并将自己的一把手枪赠予了他:

“今后,你就别再用斧子肉搏了,用这把手枪吧!”

这把手枪是德国制造的,是朱老总从张辉瓒手中缴获的;一旁的周恩来也拿出了自己的一块手表赠予了他,并说:

“你们给中央送了那么真金白银,这枪和这表你可一定要收下,给你这个‘斧头将军’好好装备装备!”

1933年9月,黄开湘被任命为红军供给部政委,随着斗争形势的严峻,我军处于一种极度缺少衣食药物的困境之中。

可当大家都在吃喝水煮白菜,勒紧裤腰带尽力度过这个困境时,李德却大摆架子、挑剔不已。

他表示,自己可过不了这个苦日子,吃不惯中国的粗茶淡饭,不是要求吃罐头就是抽雪茄,对于吃不完的饭菜更是随意倒掉,毫不珍惜。

倘若供给部没有给他这个“太上皇”伺候好,他就会不由分说地对众人大发脾气。

一次,李德又来到了供给部,说自己要吃牛肉,那会儿供给部也没有,只有些鲜鸡蛋,便想着让李德先领些鸡蛋回去吃,等有了再送过去。

李德当即变了脸色,直接对着管理员就是一通大骂,这一幕恰巧被黄开湘撞见。

他本就对李德的一系列行为心存不满,如今见他愈发嚣张跋扈,更是怒火中烧。

黄开湘径直冲到李德面前,指着他的鼻子一顿痛斥。李德自知理亏,又骂不过黄开湘,只能气急败坏地喊道:

“你是公牛!好斗的公牛!”

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黄开湘

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大渡河畔,这一刻,红军是“前有狼,后有虎”:前有四川军阀杨森的围堵,后有薛岳、周浑元部的猛追。

此时的红军部队,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强渡大渡河,在黄开湘和杨成武的带领下,红四团迅速奔向了泸定桥。

泸定桥上的木板早已被敌军拆除,仅剩下空荡荡的长铁索,桥下是浑浊发红的河水在不停地咆哮。

接着,黄开湘迅速挑选了22名精壮战士组成突击队,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边在铁索上铺路,一边奋勇向前冲锋。

经过数小时的殊死搏斗,红四团终于胜利攻占了泸定城。在谈及这场惊心动魄的飞夺泸定桥之战时,杨成武说:

“为了夺取长征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的好战友黄开湘就是其中之一。”

不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红四团始终扮演着先头部队的角色,在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前,黄开湘提出:

“强帮弱,大助小,务必要保证每一个战友都能安全地翻越雪山!”

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裳,在刺骨的寒风中互相搀扶、互相鼓励,一步一步在极寒的环境中奋力前行。

同年8月,黄开湘接到了毛主席的指示,要求红四团在茫茫草地上,开辟出一条北上的路线。

21日,黄开湘率部向草地进发,红四团在草地摸索了6天6夜,期间先后有200多名战士献出了生命,终是为全军打开了通往胜利的大门。

在腊子口战斗中,黄开湘与杨成武兵分两路,协同作战,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后,终于将敌军击溃。事后,毛主席对黄开湘和杨成武给予了高度评价:

“只要有我们‘斧头将军’(黄开湘)和‘白袍小将’(杨成武)在,红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结语

黄开湘的一生,是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的最好诠释。

参考资料

黄开湘,一位曾被湮没的英雄. 党史博采

被埋没近半个世纪的中央红军长征先锋团团长黄开湘. 党史文苑

黄开湘:从茫茫草地上走出来的英雄--周重礼.湖北档案

0 阅读:0
浮生闲半日

浮生闲半日

浮生闲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