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那个集体经济的时候,真是让人又爱又恨。那时候,大伙儿对集体经济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道理。有人觉得那会儿大家一起干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叫一个团结。
可也有人一提到这段日子,就直摇头,想起那些年的辛苦和不容易。都说“千人千面,众口难调”,这话用在集体经济上,再合适不过了。
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个事儿?一家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不光没赚钱,还欠了生产队一屁股债?这听起来跟天方夜谭似的,可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是集体经济的锅,还是执行的时候出了岔子?这事儿就像谜团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那时候的日子,真的就这么离谱吗?
正文那时候的集体经济,就像一幅画,五颜六色,但也复杂得很。天还没亮,大伙儿就得起床上工,一家人大大小小,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得去田里帮忙。那时候,大家都觉得集体力量大,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觉得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好日子就在眼前。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就拿老张一家来说吧,老张是出了名的能干,手上的茧子厚的跟鞋底似的。他媳妇也是一把好手,孩子们放学了也懂事,得空就去地里帮忙。一家人这么辛苦,就指望着年底能多分点粮食,多赚点钱。
但现实呢,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打击。年底一算账,老张看着手里的单子,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手都抖了。单子上明明白白写着,他家欠钱了!老张怎么都想不通,一家人这么拼,怎么还能欠账呢?这就好比挑水上山,结果水桶漏了,那种心酸,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
这里面的问题,可多了去了。就说记工分这事儿,那叫一个头疼。有时候因为人情世故,工分记得乱七八糟。比如村里的老李,干活慢悠悠的,但因为和记工分的关系好,工分比老张还多,你说气不气?
还有那分配制度,有时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管家里多少人,劳动力多强,分东西都是一个标准。老张家人口多,分到的粮食根本不够吃,这不欠账才怪呢。
再看看队里的生产安排,有时候真是死板得很。不管天气怎么样,不管这块地适合种什么,都是按上面的意思来。本来这块地种土豆能长得挺好,非得种高粱,结果收成差得要命。这就好比让猫去游泳,让鱼去爬树,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但话说回来,集体经济也不是全无是处。那时候,大家在一起干活,那种热闹,那种互相帮助的感觉,现在的人很难体会。哪家有个急事,大伙儿都会帮忙。就像老张媳妇生病那次,邻居们又是送鸡蛋,又是帮忙照顾孩子,这种温情,也是集体经济的另一面。
而且,干一些大工程,比如修水库、挖渠道,集体经济的优势就出来了。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干,这些大事才能做成。单靠一家一户,根本干不了这些。
但这些好处,在老张一家面前,似乎有点不够看。老张晚上经常叹气,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难道一家人就这么一直辛苦下去,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吗?
后来,事情终于有了转机。队里来了个新队长,年轻有想法,他一上任就开始改革。重新核对了工分,把不合理的地方都改了。还根据每家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分配制度,让像老张这样的家庭能分到更多的粮食。生产安排也更灵活了,开始听大家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来种地。
在新队长的带领下,第二年,老张一家不仅没欠账,还有了余钱。老张脸上的笑容,那是好久没见过了,就像春天的花一样。这说明啥?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愿意改,总能找到出路。
结语集体经济这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它是一首集体主义的赞歌,也是一段曲折的奋斗史。它就像灯塔,照亮了那个时代人们努力的方向,虽然有光,也有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