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帝师翁同龢的五代世孙,出身世族大家,往上数几代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这样一个被中华大地滋养的人,转手就将祖上传下来的183件文物全捐给了美国。
世人以为他不图钱财,只为传播中华文化。他却又再度“打脸”,非要450万美元才肯将藏书卖给中国博物馆。
如此双标行径,引发世人愤怒,不禁也好奇,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做?难道背后有什么难言之隐?


«——【·做法引发争议·】——»
2018年,美籍华人翁万戈神情愉悦,他清了清嗓子,向着满场宾客发言:
“今天是我100岁的生日,感谢各位的到来,我宣布,将把手中183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这文物中其中不乏字画、书法、织锦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价值连城。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舆论哗然。

在中国,无数网民对翁万戈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痛加斥责。人们纷纷质疑,为什么要把祖国的文物赠送给国外?
更有人将翁万戈痛批为"汉奸"、"卖国贼",指责他是在侮辱祖国人的感情。舆论场上,对他的行为是应受到严厉谴责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在翁万戈看来,他的做法不仅无可厚非,反而是出于对文物保护的高度负责任。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需要回溯一下翁万戈这个人物的家世渊源。
翁万戈的曾祖父翁同龢,是清朝两代皇帝的老师,官拜宰相。作为显贵世家的后裔,翁万戈从小就饱读诗书,自小就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之中。
他们家世世代收藏了大量珍贵书画,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然而,二战期间的战乱,让这份宝贵的财富陷入了危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保护祖传的藏品,19岁的翁万戈携带部分文物离开国内,举家前往美国避难。
此后数年,他又陆续将剩余的文物转移至美国,以免在内战的硝烟中受损。正如翁万戈自己所言,他是在"避其锐气"。
事实上,当时中国国内的局势的确非常动荡不安。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流离失所是常态,把心爱之物转移到海外,确实是一个相对可靠的选择。只不过,翁万戈没有想到,这一离开,竟与祖国渐行渐远。
1948年,翁万戈从美国回到国内时,原本已是不惑之年。
但此时的国内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不得不重新踏上回美的旅途,并将手中文物尽数带往异国他乡。

对比当时风云变幻的形势,翁万戈选择的"避其锐气"策略,确实是维护文物安全的上上之策。
从此,翁万戈就以"守藏家"的身份,开启了在美国的新生活。他放弃了自己最初的专业选择,转而一头钻进艺术研究的领域。
在美国文化界,他的名声也渐渐响亮,甚至还荣膺"中美艺术文化交流大使"的称号。

不难看出,翁万戈之所以会走上这条路,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家族文物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
为了把祖传之宝世代珍藏下去,他别无选择,只能退而求其次,暂且"托身于人"。后来,他将自己的事业也转向了艺术文化这个领域,想来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
然而,光是保护祖传文物还远远不够。一直以来,翁万戈更重视的,是如何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时期,翁万戈就开始了他向美国乃至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程。
通过开设各种展览,他向外界展示了大量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等艺术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文化艺术在美国开始走红,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正是基于这种对中美文化交流的执着和热忱,翁万戈才会做出那个备受争议的决定:将手中183件中国文物捐赠给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解释单薄,不被认可·】——»
对此,翁万戈曾解释说,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十分有限,这批文物能够成为一个绝佳的文化使者,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难看出,他的本意很纯洁,就是想把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而且,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对翁万戈而言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据说,这是他到美国后第一家参观的博物馆,在他的艺术修行道路上留下了深刻印记。所以,这份馈赠也蕴含着翁万戈对这座城市、对这家博物馆的一份情怀。
然而,纵使有这许多解释,人们对翁万戈的批评仍然是难以停止的。

与其他人捐献文物回馈祖国不同,翁万戈将心心念念的文物拱手相赠给了他国,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更令人诟病的是,在此之前,翁万戈曾以高价将祖传的宝贵"翁氏藏书"卖给了上海博物馆。
2000年,上海市政府不惜花费450万美元,才从翁万戈手中买回了这批542部珍贵的翁氏家藏。
人们简单地对比了这两笔交易,很快就发现了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

对自己的祖国,祖上流传下来的文物要高价摆平;对外国人,同样珍贵的文物却可以白白赠送?于情于理,这种做法都让人难以接受。
更有人在愤怒之余,开始对翁万戈本人的祖籍和忠诚度加以质疑。在民众的视线中,他是个"汉奸""卖国贼"。
人们的谴责和质疑无疑是存在道理的。中国文物的归属,理应首先考虑祖国和同胞。可是,翁万戈的做法显然背离了这个基本原则。

那么,他的潜在动机和考虑又是什么呢?
针对质疑,翁万戈坦然回应:"没关系,我不在乎他们说的。"看似一派坦荡,其实也透露出一份独往独行的固执和自负。
不过,从翁万戈捐献文物的缘由中,不难发现这位百岁老人的真实想法。

他坚信,将文物捐赠给博物馆,才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方式。作为国之重器,供过多人欣赏和研究,才是文物最好的归宿。
翁万戈坚持认为,中美文化交流是其一生的重要事业。
把握住美国人对中国文化正在日渐升温的兴趣,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也算是对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翁万戈对于上海和波士顿两座城市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波士顿是他到美国后第一站,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而对于上海,更是出生和求学的地方,情感纽带更是无以伦比。
"如果我在晚年无法回到上海,那就让我这些藏品替我回家吧。"翁万戈曾这样说。可以看出,归根结底,他对祖国、对上海,并无半分贬低。

那份特殊的情怀,也成为了他割舍不下藏品的重要原因。
回到翁万戈将"翁氏藏书"卖给上海博物馆的那段往事,其实可以更多地了解到这位"闭门造车"的人物的独特想法。
«——【·苛刻的条件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
那是在1999年,随着翁万戈将自家传世藏品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立刻引起了各方对这批藏品的关注。
上海博物馆得知消息后立刻开始布局,希望能将这批国之重宝买回国内。

当时,上海博物馆馆长亲自前往美国跟翁万戈接触。双方就购买的细节展开了谈判。
翁万戈坚持三个条件:一是只卖给国家,绝不外泄;二是对价不低于450万美元;三是买家必须到场,以示诚意。
这三个条件无疑称得上是"霸王条款"。然而,为了能买回这批属于中国的文化瑰宝,上海博物馆最后还是勉强接受了。

在折腾数年后,这批"翁氏藏书"终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换句话说,当初的买卖纯属"不得已而为之"。翁万戈之所以开出如此高价,恐怕是出于对这批文物的高度重视。
作为家族传承,它们对翁万戈来说不只是文物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寄托。

况且,在人家眼中,文物是无价之宝。这批"翁氏藏书"绝对是国之重器,如果外流到其他人手中,无疑将是一个文化亏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价买回也无可厚非。
而翁万戈将其他文物无偿捐赠给外国博物馆,很可能也存在着类似的考虑。

无论是出于捍卫家族荣誉,还是单纯地把文物视为无价之宝,他的做法其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情怀在内。
也许,翁万戈的确存在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想法。
但他坚持捐赠给美国,只是出于更好地保护文物,以及更好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单纯愿望,相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中国保护文物的大潮中,翁万戈的做法无疑是另类的。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对于保护祖传文物、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片赤忱之心。
在他百年人生的最后岁月,才做出了这样一个"疯狂"的决定。
2020年12月9日,翁万戈老人在美国纽约辞世,享年102岁。也许正如他生前所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他的评价都不尽相同。

但对他这个传奇人物而言,无论是褒贬,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家族文物的守护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无论他的做法如何另类,历史终将给予公允的评价。那批散落在外的文物,终有一天还会回归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