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明 : 本 文 内 容 均 引 用 权 威 资 料 结 合 个 人 观 点 进 行 撰 写 , 文 末 已 标 注 文 献 来 源 及 截 图 , 请 知 悉 。
晚年张学良接受日本记者采访,称“‘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我是一点不认这个账的,我没有错!”张学良多次对国人痛骂自己“不抵抗”,是表示坚决不服,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背后有什么难言之隐么?
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关东军发动了无耻的突然袭击,在丝毫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先是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的路轨。
然后还把锅甩给了中国军队,说是中国东北军的故意挑衅,用这么蹩脚的理由,日本向中国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起初,日军本以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在东北地区的胜利,却不想东北军的不抵抗,竟让日军在丝毫不费力气占领了东北全境。
当时作为爱国将领的张学良,为何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杀同胞、掠疆土,还对自己的部队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呢?
张学良此生因为“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遭到了国人的唾骂,可当晚年提起此事的时候,张学良却偏偏是不认的,他说要怪就怪自己没有看清楚,日本要发动战争,先是侵占东三省,而后又侵占全中国的阴谋。
日本在东北作乱多年,一直以来都只是作乱而已,没有其他逾矩的行为,每一次到最后都以小事,而不了了之了。
历来所有人针对此事都是同样的做法,所以当东北最高军政长官张学良,要做出决断的时候,他也是借助历史的经验这么做了,可结果为何大大不同呢?
近代历史中,中国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挑衅,向来的态度都是忍耐、妥协、不抵抗,或许是中国传统思想“以和为贵”的影响,导致几十年来,中国都是在无能政府的领导下, 忍辱负重。
清末清政府,用多次的决断,都告诉世人,他们有多窝囊,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期间没有一次是打赢的,每一次输了之后,就是妥协、忍耐,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是屈辱的历史,好不容易将清政府给推翻了,中国似乎迎来了新的局面,1927年,在蒋介石领导下的南京政府,似乎也是有些硬气的,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还改订了新约运动,请求各国“废除旧约,另立新约”。
可行不行,得遇到正事儿才能看出来。就拿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蒋介石采取的手段,依旧是妥协退让不抵抗,这才使得6123名中国军民,遭到了肆意杀戮。
蒋介石都是如此态度,张学良自然是受到了影响,且蒋介石那时根本没有将日本视作是主要的仇敌。
在蒋介石的眼中,一直坚信“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和国民党内的反蒋异己势力,都是蒋介石要重点解决的目标,所以在1931年9月初,张学良知道关东军一直在频繁举行宴席,但依旧听从蒋介石的话,要“退避为上”。
张学良晚年谈九一八事变,称自己不抵抗没有错,因为历史上中国政府都是这样做的,且他还真是没有想到,日本人还真的敢发起战争,为何张学良会有这样的想法呢?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作为东北最高军政长官的张学良,早先就收到了蒋介石发出的电报,“……我方务当万分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
且张学良内心深处,也觉得关东军兴不起大波澜,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在东北爆发军事行动,张学良给手下部队发布的命令,就是“不反抗”。
在关东军对东北边防军第七旅发动了突然袭击之后,大家都认为这只不过是寻常的挑衅而已,都没有放在心上。
以至于都到9月26日了,张学良依旧对东北军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可后来,当国人批评张学良的时候,为何他一再称“不抵抗没有错”,只是他判断错误了呢?
张学良晚年称若是真的知道日本人要政变,他真的会跟日本人拼命的?张学良对形势的判断,为何会失误呢?
那时张学良总觉得日本是一个立宪国家,天皇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没有经过批准,军队是不能对外挑起战争的。
毕竟那时在国际条约的约束下,日本还是要皇权威严,会控制关东军的。可没想到,这只是张学良自己的想法而已,甚至他又幻想,以为国联组织会出来主持正义,到头来,血一般的事实摆在了他的面前,日本就是要侵略中国。
张学良说自己不抵抗没有错,只是对形势判断错了,可对形势的判断上,也能体现张学良的一些心理,也是其“不抵抗”的内在原因。
回看近代历史,日本是在明治维新后,才发展壮大起来,不仅是要侵略中国,更是侵略亚洲,统治全世界的。
所以日军在亚洲和欧洲,都躁动了起来,与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生了军事冲突。“日军成为了不可战胜”的神话。
强大的日军,总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清末的甲午海战,以及日俄战争,让全世界看到了日军的勇猛,张学良自然也看到了。
所以他的内心深处是有着对日军的恐惧心理,这一点,在其晚年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也毫无顾忌的说了出来,“我们打不过人家能怎么办?”这句话, 就表明了张学良,其实内心是不自信的。
可要知道,“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日本关东军总兵力,是不超过2万人的,而东北军可是有足足30万人,且是那时全国装备最精良的部队,拼死一战,未必不能保住东北全境?
但张学良还是以另一种方式退了,难道他的不抵抗真的没有错么?
张学良晚年谈九一八事变,称自己不抵抗没有错,因为当时没有看清楚日本的野心,只是判断错误,可若是他真的看清了,就会做出相反的抉择,带领30万东北军,拼死抵抗才不到两万人的关东军么?“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初,张学良就有着这样的明确表示,虽然东北军是在第一线,进行的作战,他自然也是主张抗战的,但却有一个前提,需要全国的军队都行动起来,积极抗战,东北军才能迎击日军。
张学良之所以有这样的表态,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还是认为日军强大到,那30万的东北军,是根本拦不住的,若是东北军最先行动,在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旦后续支援跟不上,那么承受最猛烈战祸的,将是东北同胞。
这是张学良内心的一个矛盾之点,也正如他所说的,自己不是不抵抗,是对形势的判断错误。而这场错误,其实就是他心里的矛盾所导致的。
可假如张学良看清楚了形势,他就会不惜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做出抵抗的行动么?
答案可能还是不会,不抵抗政策虽说是蒋介石下达 ,但张学良却是执行者,或许他内心深处总认为,只要不抵抗,东北就不会失。
且还有个原因,就是张学良在看到日本侵略的行径,已经阻止不了了之后,就只能选择放弃东北,来保住他此时所守的华北。
当时日军主力,在攻陷了沈阳、齐齐哈尔等地后,就准备朝着辽西开始进攻,首要的目标就是锦州。
锦州位于辽西走廊的东段,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还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之地。
张学良知道,中日双方的军队,一定在此地有异常激烈的作战,可结果他怎么做了,明明已经看清楚了日军的野心,且国民党政府也让他死守锦州,可结果呢?
张学良依旧是带着东北军主力,进行了撤离,同样的局面再次出现了,日军仍旧兵不血刃,将锦州攻陷了下来。
对此,张学良又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若说张学良太过于听蒋介石的话,采取“不抵抗政策”没有在东北拦住日军,可在锦州,为何张学良却又不听蒋介石的话,在此地死守。
所以,张学良晚年强调他只是对形势判断错误了,才导致了不抵抗,其实这个判断的错误,也能反映出来,他心理的各种矛盾,不管是外在认为日军不会发动侵略、事情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还是他内心有着恐日心理,以及想要保住自己的军事实力,都是促成“九一八事变”,让远东军轻轻松松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占领了东北全境,导致3500万东北同胞伤亡的原因之一。
尽管“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爱国精神展现了出来,可在“九一八事变”中,他没有将形势看明白,确实是做错了,值得骂,这也是张学良晚年承认的一件事。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原因透析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ZkvsKdWJ3STguQ6Mm926eZ_ltarRljjVr1t15W5hGzZ5lHgOGPK4TMRG_4eZpHAYSHnf1Jys-7HWFwQawJxBv_LFwF_tn2pVWCwzsQjEOXbUjc7ZdUfl49LfIRqXZmGqIHhl342IWBOShd8t0-GBt3FbWb0c9xibsP2B6dkj5w9pYRTE1qs6Bko60Az4GN6N&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中国知网:张学良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责任及不抵抗的原因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ZkvsKdWJ3SSkhxXqlSJK5U9NAnNgGOYruJ3CU-CpEuhU5DctBl1IVU-6T_TZE2S_UPidrk7we_xe2ndMTCIIXR4tTEinVNSgArFkcQ_wIKaUfk7YbXXXBWf4oQiLirOBHwhcKEo_tt6GWnKp0uMuDrzTfZotiNNjUZpEi-ycuVaXNdSQZNvql6Lb0Jg2splo&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