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刘墉通过文字狱为大家示范了如何进行“思想控制”‍‌

一个常识 2025-04-15 21:47:30

‍‌‌‌‌‍‌‌‌‍‌‌‌‍‌‌‌‍‌‌‌‌‌‌‍‌‌‌‌‌‌‍‌‌‍‌‌‌‍‌‌‌‌‍‌‌‌‍‌‌‌‌‌‍‌‌‌‍‌‌‌‌‌‍‌‌‌‌‌‍‌‌‌‌‌‍‌‌‌‌‍‌‌‌‍‌‌‌‌‍‌‌‌‍‌‌‌“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夺朱非正色,胡乃亦称王” 。只因几句诗,清朝失意举子徐述夔死了15年后,被乾隆下旨灭门。与徐述夔诗案相关有200余人被流放或贬为奴隶。

而此案的起因是,徐述夔的孙子徐食田因与同乡蔡嘉树有土地纠纷,被对方利用乾隆朝查办禁书的严令,向东台县举报徐家私藏徐述夔“反诗”。徐食田得知后抢先自首,将徐述夔《一柱楼诗》等书籍上交县衙。或许鉴于所谓“反诗”不过为此,东台县并未严惩徐家。然而,蔡嘉树却转而直接向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你没看错,就是大名鼎鼎的“刘罗锅”)举报徐家私藏“反诗”。刘墉未按常规程序交由地方处理,而是主动介入案件审查。随后,刘墉将徐述夔诗集《一柱楼诗》定性为“悖逆”,并联合两江总督萨载将案件上报乾隆帝。此举使地方纠纷上升为中央钦定“大逆案”。

与此同时,刘墉在审查中刻意放大诗句的政治隐喻。例如将“明朝期振翮”解读为“期待明朝复兴”,将“毁我衣冠”关联满清剃发政策,为乾隆定罪提供“依据”。为展现“忠诚”,刘墉主张“从严惩处”,建议对已故徐述夔、徐怀祖剖棺戮尸,并力主处决徐食田兄弟及涉案官员。其意见成为乾隆最终判决的重要参考。而因此案,刘墉获乾隆嘉奖,晋升户部侍郎,实现地方到中央的跃迁。

然而,此案的影响远不止杀几个人那么简单。此案宣判后,江南士族开始大规模销毁家藏文献,文人们主动焚毁涉及“明”“清”等敏感字眼的诗文手稿,甚至删除家族藏书中的批注与题跋,这直接导致大量珍贵典籍失传。而学者们也被迫放弃经世致用研究,转向训诂考据等“安全”领域,中国的思想创新因此停滞长达百年。在民间,则形成了“文字恐惧症”的同时,大家争相效仿蔡嘉树通过举报诗文获取利益。仅此案宣判后两年间,江苏地区因诗文举报引发的诉讼激增300%,基层社会信任体系崩塌。

由文字狱带来的自我审查,还使得清代文化呈现“表面繁荣,内核空洞”特征,这种思想禁锢模式成为专制政权控制言论的典型样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