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外交的暗流涌动

小龙爱制造 2024-10-07 19:07:29

夷陵之战前,吴蜀外交的暗流涌动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夷陵之战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更在战前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外交博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探寻刘备与孙权在夷陵之战前的暗流涌动。

一、刘备的无奈之举:向曹丕示好

1. 刘备的决心

在孙权袭杀关羽、夺取荆州的那一刻,刘备的心中便燃起了复仇的火焰。然而,他深知曹魏的威胁,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刘备不得不暂时放下仇恨,寻求外部支持。

2. 吊唁曹操的深意

建安二十五年,刘备听闻曹操去世,立即派遣韩冉前往吊唁,并献上锦布等礼物。这一举动,实则是刘备向曹丕释放的善意,希望借此缓和与曹魏的关系,为伐吴做准备。

3. 曹丕的决绝

然而,曹丕并未领情,反而厌恶刘备因丧求好,命令夏侯尚见到韩冉便杀之。韩冉因此在上庸停滞不前,最终带着诏书返回成都。曹丕的决绝态度,让刘备的示好计划落空。

二、孙权的政治智慧:纳贡称臣

1. 孙权的布局

孙权在决定袭取荆州时,便已提前向曹操请降,并劝其称帝。这一布局,不仅避免了两面受敌,更为日后与曹魏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2. 向曹丕示好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孙权继续发挥其“厚脸皮”的特点,遣使向曹丕祝贺,并送上大量礼品。同时,他还从北方购买战马,增强自身实力。

3. 称臣的收获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孙权立即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曹丕大喜,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这一举动,不仅让孙权获得了曹魏的支持,更为他日后的称帝之路铺平了道路。

三、曹丕的抉择:错失良机

1. 刘晔的建议

孙权屈身忍辱向曹魏称藩,曹魏很多大臣都向曹丕庆贺。然而,刘晔却看出了孙权的真实意图,认为他并无臣服之心,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刘晔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

2. 曹丕的犹豫

然而,曹丕并未采纳刘晔的建议。他认为孙权既然已经投降称臣,自己若发兵讨伐,会让天下人产生疑虑。于是,他不顾刘晔的反对,封孙权为吴王。

3. 夷陵之战后的悔恨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爆发。刘备大败于陆逊之手,孙权趁机扩张势力。曹丕此时才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举兵伐吴。然而,三路出师却徒劳无功。曹丕的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四、三国鼎立的微妙平衡

1. 三分天下的局面

鲁肃、诸葛亮等智者早早就规划好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他们深知,三方并存很容易出现二打一的局面,也是各方都努力追求或者避免的局面。

2. 夷陵之战的机遇

刘备伐吴,被许多人认为是三国一统最好的机会。然而,由于曹丕的错误抉择,这一机遇被白白浪费。如果当时曹丕听从刘晔的建议,出兵进攻吴国,那么三国一统的局面或许能够提前到来。

3. 历史的车轮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夷陵之战后,三国进入了长达四十年的稳定对峙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虽然没有了大规模的战争和动荡,但却孕育着新的变革和机遇。

五、刘备的复仇之路

1. 复仇的火焰

刘备在失去荆州和关羽后,心中的复仇火焰从未熄灭。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必须尽快完成复仇大业。于是,他不顾群臣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发动了夷陵之战。

2. 战争的残酷

夷陵之战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