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紫的海水稻,不仅难吃还要种超百万亩,国家到底有何打算?

墨染青衣年 2024-12-13 18:26:48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想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也是一个粮食大国,粮食的种类也有很多,水稻就是其中的一种,不过呈现红得发紫的海水稻,口感非常的难吃却还要种上几百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海水稻

海水稻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1986年,在风景秀丽的广东沿海,两位学者——陈日胜研究员和罗文列教授正在进行红树林考察。

在罗文列教授的鼓励下,陈日胜小心翼翼地收集了这株野生稻的522粒种子,开始了漫长的育种之旅,这个过程也不是非常的顺利,只是没有想到转机很快就发生了,成功培育出了“海稻86”这个品种,并且也达到了相关的专利。

非常有趣的是,这种海水稻不仅耐盐碱,而且也有着一定的色彩,尤其是在内部呈现出一种红色,“海稻86”的诞生,引起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关注。袁老敏锐地洞察到海水稻的巨大价值,他决定将自己的研究重心从淡水稻转向海水稻。

在发现这样的品种之后,怎样研究怎样推广也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时间很快来到2018年,当时的袁隆平出现在论坛会上,对于之后海水稻的发展进行相关的规划,甚至还做出一定的计划,要求在8到10年的时间可以有着很好的收获。

产量上面有所保障,每年产出300亿公斤大米,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2023年。截至2022年底,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100万亩,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从最初的科研试验到如今的规模化推广。

海水稻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为曾经的盐碱荒漠注入了新的生机,将其转变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国的科研人员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不断优化海水稻的品种,改进种植技术。

力争让海水稻的种植面积更大,让更多的盐碱地得到有效利用。原本需要8年才能培育出的新品种,现在只需要4年就可以完成,这为海水稻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水稻种植技术

海水稻的种植并非直接在海水中进行,而是生长在盐碱地或近海滩涂等受海水影响的区域。为了控制灌溉用水的盐碱度,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就对不同盐碱度下的海水稻种植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用0.3%—0.6%浓度的海水灌溉,可以满足当前海水稻品种的生长需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有望培育出能够耐受更高盐碱度灌溉的新品种。

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田里,种植着各种不同品种的海水稻材料。科研人员们每天都会来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秧苗的长势,测量土壤的盐分,并详细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数据,科研人员还采用了“南繁北育”的策略。

他们利用海南三亚温暖的气候条件,在冬季进行水稻的加代繁育,然后在夏季将培育出的新品种带回北方进行种植。交替的温度也让种子生长发育产生变化,尤其是在生长周期上面有着明显的缩短。

在全国多地,海水稻的示范种植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部分地区的亩产甚至超过了千斤。海水稻特殊的生长环境在带来营养的同时也是非常的安全的,因为特殊的环境是没有办法使用农药这些化学用具。

虽然海水稻并非生长在海水中,因此它并不咸,海水稻的口感问题主要源于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品种本身的特性。虽然早期的海水稻口感粗糙,但它却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即使它不能完全替代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其营养价值也不容忽视。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讲口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改善海水稻的口感,科学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从改良土壤入手,这种土壤改良方法不仅有利于海水稻的生长,也对改善其口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袁隆平带领着团队开始不断的研究,不仅从上千枚的种子进行提取和选择,找到最佳的口感,除了科学家的努力,厨师们也为改善海水稻的口感贡献了力量。

他们通过不同的烹饪技巧和配料搭配,例如加入其他谷物、豆类、坚果等,或者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例如煲粥、炒饭等,让海水稻焕发出不同的风味,变得更加美味可口。

杂交水稻

在水稻的研究上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其实早在1973年的时候就有着相关的杂交水稻的研究,当时的袁隆平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这次的会议也标志着中国出现了杂交水稻,对于整个大环境来讲是非常有利的。

因为当时的中国也有着“饥饿”的情况,并且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国际的舞台上,可以说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是到了现在国际上还是会出现一些吃不饱饭的情况,从2022年的相关数据当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全世界将近9.2%的人都是处于饥饿的状态。

并不是向现在的中国一样,大家衣食无忧,对于杂交水稻在研究出来之后也一直经历了不一样的改变,有着相关的系列,而2024年也是攻克杂交水稻的第51年,在这个过程里面大家都是不断的有着新的成绩。

袁隆平更是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研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中也是存在一定的坎坷,每一个步骤的研究,袁隆平都要力争亲力亲为,甚至在阳光最强的时候对于水稻的生长进行观察。

这样的情况对眼睛也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要观察的对象数量也是非常多的,在观察的过程里面整个基数达到了几十万,在这些观察对象当中发现看6株雄性出现不育的情况,也正是这样的细致才有了后期的研究的推动。

在有着一定的研究成果之后,袁隆平也也并没有将其占为己有,相反将其分享给更多省份的人,让他们将知识带回去,“种子”才得以散播,更多的人也能吃上饭,现在人们的幸福生活是离不开这些科学家的。

海水稻的研发和推广,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粮食来源,更重要的是,它为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以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主要信源

农民日报2023-10-27——中国杂交稻——半个世纪的禾下追梦

新华网2018-06-29——“海水稻”不在海水里长

环球网2021-01-03——海水稻是怎么培育出来的?米饭味道是咸的吗?一探究竟

0 阅读:0

墨染青衣年

简介:墨染青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