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说着容易,但真正做到的时候,却是困难重重。如今,一提到家访,教师们都会紧张不安。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管是中小学的教师,每个学期都要去看望他们。那个时候,孩子们也很怕教师上门拜访。
当年的教师,为了给学生们上一堂课,也是煞费苦心,毕竟那时候的交通还没有今天这么方便。他们要么步行,要么骑车上门访问。
为什么师父不肯回家?一提到访问,不少老师都会抱怨。
最近,该校发布了一则通告,要求每位老师至少要在假期之前,对班级中的每位同学至少要进行一次走访,并且要有一张“一人一策”,并且要有一张家访照片和一张家访日志。
期末,教师们忙于备课、预习教材、解答同学和父母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班主任接到了新的工作,要去一趟学校,每个学生都要去一趟,每个学生都很辛苦。
这就是所谓的“千人千人团”,并不在乎学员是否愿意。每位教师都要参加。
很多父母都认为这是多余的,毕竟在这个信息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等即时交流,而不是过去那样,教师和父母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联系。
有些家长完全不关心子女的学习,认为只要把书念完就可以了。有的家庭情况很差,父母对教师的来访并不是很感兴趣。
就教师来说,访问费用过高、无资金、受到一些父母的反对。人生一本,就是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家境,最重要的是,有些学生父母不想知道,但校长却可以说,他们的老师做的不好。
另外,一些同学的父母也很忙碌,不想让自己的老师来打扰自己。但这种情况,绝对是特例。同学们住得比较散,老师就得挨个排查了。是挺浪费时间的。
另外,如果是老师上门拜访,需要接待吗?这让父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而且一些学生如果遇到了什么问题,也会第一时间通知他们,而不是等到家访之后才能解决。这样的话,上门拜访就是白费力气,毫无意义。
父母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但领导却觉得很有必要,所以才会这么做。
此次访问的本意是希望教师和父母能够进行一次高品质的谈话,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有利于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来帮助他们找到问题。这个主意不错。
以前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微信群里,或者在微信群里说,但现在,他们必须再去一次,才能证明自己曾经在他们家住过。
作为一名教师,家访应该是教师的一项职责,要想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就要先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了解。但也不能把时间都花在某一段时间,那样的话,就会被认为是为了应付视察。
上门访问要有的放矢,不要一口吃掉,那样就会丧失其原本的含义,变成一种形式。
但20多年以前,由于学校和家人之间的联系,只有老师亲力亲为,才能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现在交流的途径有很多,节省时间和精力,也很便捷。教师到各家各户拜访,事实上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事实上,学校规定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回访,但有的家长就算上门拜访,也是徒劳无功。
实行了老师的家访制度,每个学生都要进行一次,这让老师和学生的父母都皱起了眉头。
我觉得对每个同学都可以进行家访,和父母进行深度聊聊。不过,也没必要挨家挨户的拜访。在这资讯发达的时代,探访的途径有很多种。
现实表明:有访必行,办普访属于走形式。
拍照只是走个过场,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反而会让老师更加痛苦。真的访问要有目的,要有目的,不要放浪形骸。
老师人人来访问,您觉得有几个切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