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建议:不要和父母去看《抓娃娃》。

大忘路 2024-10-21 17:17:22

昨晚去看了《抓娃娃》。

作为一部商业喜剧片我觉得它是在合格线之上的。

笑点密,梗够多,量大管饱。

有祛除一周的班味儿,无脑开心2小时的药效。

质量也对得起咱人民群众的钱包和智商,可以放心食用。

但我有个纯个人观影建议:

千万不要和父母一起去看《抓娃娃》。

▲据灯塔专业版,截至7月18日19时54分,影片《抓娃娃》票房突破9亿元。该片于7月16日上映。

电影剧情就是那个老段子:

“有没有可能我爹其实是大富豪,我这辈子过得这么穷都是他在考验我?”但有人把这部电影标榜为中式《楚门世界》育儿版,对中式教育的反讽成分有六层楼那么高。我觉得完全duck不必!!我劝大家放松一些,别把电影当春晚看。

爱做阅读理解的中国朋友,一生都在上价值。如果把《抓娃娃》作为一部反讽社会现实的电影。那他的反讽力度属实太低了,内核深掘度也太浅,剧情逻辑还存在脱离现实的不合理性。对讽刺的处理有种鞭子高高举起然后轻轻落下的感觉。但我觉得在一部纯商业爆米花喜剧片中找上升,等同于吃了伟哥后找女友。没有硬找。

图 / 《爆裂鼓手》我完全能理解一部分朋友表示仿佛看了一部中式恐怖片。看完只有无穷的压抑和痛苦,根本笑不出来。毕竟我自己就是一个被中式教育腌入味的典型东亚孩子。当我看到电影里儿子用高考做为代价,去印证自己已经被全方位控制的动机时,我的第一想法却是:“这第一科就交白卷了,后面的考试可咋办啊?!”当时的我像极了《大宅门》里少年时期李天意,脑子只有一个问题:“长大了,开银行还是掏大粪?”

图 / 《大宅门》这正是创作人员埋下的陷阱。电影中的父母是:没苦硬吃。现实中的我们是:没福硬享。创作人员就是利用没苦硬吃、富人穷养的矛盾来展示核心表达:一切苦难都不值得歌颂,赞扬吃苦的成功学就是耍流氓。这种方式对于孩子和父母都太过残忍,彼此伤害,炮下烙痕。创作人员也是利用了马继业的视角太太太容易产生共情的特点,在后半段把戏剧发展强行往回收。让人陷入“我讨厌你的封建思想,却又不忍您劳累的模样”矛盾漩涡中。

这种做法也让一部分人觉得几乎所有的笑点都建立在对孩子的欺骗上,太缺德了。

本已淡忘的童年阴影又被勾起,还扒光了衣服,摆在桌上,当成体盛的餐具,供大家享用。

真是马大俊的结拜兄弟,马彼得了!!!

所以我提议,如果您是曾经严重遭受或正在遭受“中式苦难教育”的打压与剥削,渴望意志自由的朋友。以及习惯深度剖析影视剧,讲究戏剧逻辑不能完全架空、脱离现实的高敏人群。那可以直接避雷这部电影了。咱没必要自己给自己心里添堵。

想充分享受这部电影带来的欢乐,除了放松心态、别想太多去观影以外,还有一点:最好和朋友一起去看,别带上父母。我另外一个朋友带着她妈去看了《抓娃娃》。看完他妈对她说:“我和你爸都没像马成钢那样无死角监视你,你比马继业幸福太多了,知足吧。”朋友瞬间感觉嗓子眼被塞了只癞蛤蟆。如鲠在喉,如芒刺背。

另一位网友分享带着爸妈去看电影。看到结尾她一直哭,他爸看她哭的停不下来。然后点评了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她哭得更伤心了。

一个简单的道理:施暴者永远不会把施暴的源头指向自己。因为施暴方会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通过逻辑自洽让自己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或者是被迫的。但好像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成为父母之前要先成为自己。这是个时代的痛点。当这类父母看到“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实际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这句台词时:他们一边心疼着孩子,一边又共情着马成钢的不易。他们以为这只不过是一部电影,殊不知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却正扮演着马成钢这个角色。因为在“坏人” 的视角中,他没有好与坏的概念,他眼里只有利与弊。

所以大家别妄想可以通过一部电影能让自己的父母觉醒什么。有意识的父母不需要用电影来觉醒。没意识的父母你根本叫不醒。电影是让人看见问题的途径,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或约上朋友去电影院乐呵乐呵得了。

0 阅读:0

大忘路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