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控制达到目标范围后,对身体好处多。若患者血糖正常,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则会有所减少。此外,血糖控制良好,对于其他慢性、非传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有帮助。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如果将血糖控制好,患者血压以及心脏问题也会有所缓解。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血糖,不止是改善血糖本身,全身脏器、代谢指标等都会获益。
控制好血糖,一直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目标,但并非易事。有些糖友以为只要测个空腹血糖就好了,其实血糖的控制,必须兼顾到四个“维度”,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控糖”。
一、空腹血糖(FPG)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浆检测出的血糖值,能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空腹血糖还可以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
若在6.1~7.0mmol/L,则考虑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若两次空腹血糖值≥7.0mmol/L,则考虑很可能患有糖尿病。
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
中国制定的成年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在4.4~6.1mmol/L。儿童糖友的血糖控制标准为餐前(包括空腹)血糖在5.0~8.0mmol/L。糖尿病妊娠者空腹血糖应小于5.3mmol/L。老年糖友的空腹血糖小于8.0mmol/L。二、餐后2小时血糖(PBG)
餐后2小时血糖即进食2小时后检测的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由于这种方法较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抽血次数少,简单易行,易为患者接受,所以临床上用餐后血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为临床上用于筛选和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法。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
餐后血糖包括静脉血浆血糖和毛细血管血糖两种类型。餐后2小时血糖最好是三餐后都进行测定,可全面反映日常生活状态下血糖的真实状况。
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
中国制定的成年糖尿病人餐后2小时血糖在4.4~8.0mmol/L。儿童糖友的血糖控制标准为餐后2小时血糖在5.0~10.0mmol/L。糖尿病妊娠者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6.7mmol/L。老年糖友的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0mmol/L。三、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主要指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形成糖化血红蛋白的非酶反应具有持续、缓慢、不可逆的特点,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由过去的而非即时的血糖浓度决定的,与检测前是否空腹、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物等因素无关。通常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有效地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由HbA1a、HbA1b、HbA1c组成,其中HbA1c占约70%,且结构较为稳定,临床上常用作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其浓度用占成人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表示。
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
一般成年人糖化血红蛋白应小于6.5%。预期生存期大于10年、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较轻、有一定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磺脲类)或以胰岛素治疗为主的2型和1型糖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预期生存期大于5年、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有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或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为主的老年糖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预期寿命小于5年、完全丧失自我管理能力等情况,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可以放宽至小于8.0%。四、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或称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是指24h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的时间(用min表示)或其所占的百分比,可由连续血糖监测数据或自我血糖监测数据(至少每日7次血糖监测)计算。
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的替代标志物及妊娠结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通过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数据或自我血糖监测(SMBG)数据(至少每日7次血糖监测)计算得出。
以SMBG数据为例计算TIR的方法是:计算各时间点测得血糖在目标范围内(3.9-10.0 mmol/L)的次数除以总监测次数7次,再乘以100%。TAR和TBR计算方法以此类推。
多项观察性研究显示,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的替代标志物及妊娠结局 显著相关。此外,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TIR与T2DM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显著相关。上述结果提示,TIR有望成为评价血糖控制的有效指标。
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1],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这意味着把平稳控制血糖上升到量化管理的重要位置。
2019年ADA发布《TIR国际共识》推荐1型糖尿病(T1DM)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而对于<25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糖化血红蛋白目标是7.5%,则建议将TIR目标设置为大约60%。
不同人群的TIR控制目标:
T1DM和T2DM患者目标范围设定为3.9~10.0 mmol/L;对于1级及2级高血糖、低血糖均作出相应推荐。TIR每增加5%,对T1DM或T2DM患者都会带来显著的临床益处,对于年龄<25岁的患者,HbA1c目标值为7.5%,则相应TIR的目标大约为60%。老年或高风险1型/2型糖尿病患者考虑到这一部分人群的低血糖风险,《TIR国际共识》将TIR目标从>70%降至>50%,并将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降至<1%(且仅为<3.9 mmol/L),目的是为了更强调减少低血糖,同时预防严重高血糖。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期在妊娠期间,在安全的情况下,目标范围更加严格(3.5~7.8 mmol/L),TIR要求更严格(>70%),同时减少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和血糖变异。TIR每增加5%,对T1DM合并妊娠患者都会带来显著的临床益处,对于妊娠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TIR目标值证据有限,需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