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歌唱家蒋大为只是靠几首老歌活到了现在;也有人提起他,话里话外都是争议,比如全家移民、骗财骗色、被开除军籍等等。
这些标签像旋转的风扇片不停甩动,人们议论的热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位曾经用歌声陪伴几代观众的艺术家,真的如流言所说吗?
故事的背后,往往不是那么简单。
从经典歌曲到争议标签,蒋大为为何陷入风波中心?
要说蒋大为名字背后的记忆,那一首《敢问路在何方》几乎无人不知。
它曾经是《西游记》最经典的片尾曲,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那个年代,人们坐在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前,看着画面中师徒四人跋山涉水,而蒋大为用略带苍凉的声音唱出了寻路的决心。
可是,歌曲的经典并没有为蒋大为遮挡住风波。
后来,有人拿出他的“移民”话题说事儿。
上世纪末,蒋大为的女儿高中毕业后前往加拿大留学,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女儿,他和妻子一同移居加拿大。
这一“移民”新闻一下子传得沸沸扬扬,尤其是在当时的语境下,移民这件事与“爱国”挂钩,与“责任”挂钩,许多人对蒋大为产生了失望和质疑。
有人甚至用“叛离”来形容他。
蒋大为在多年后的采访中解释,这不过是出于对女儿生活和教育的考虑,并且强调自己从来没有加入外国国籍,却似乎再难扭转公众对他的印象了。
那些一直认为“移民”意味着享福的人,对蒋大为的真实生活可能并不了解。
移居加拿大后,他的生活远没有在国内自由和轻松。
当地高昂的生活成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障碍,让这位在国内站上过无数舞台的歌唱家变得“寸步难行”。
因为市场的局限,蒋大为的演出机会少得可怜,收入也远远不如在国内时。
但即便如此,蒋大为始终强调:“国籍从未改变。
”他只是为了方便照顾女儿,办理了一张居住类绿卡,而如今这张绿卡早已过期。
他说,他始终是心系家国的一名中国人,“蒋大为移民”的标签,可能更多是公众想象的产物。
“骗财骗色”的罗生门:蒋大为如何反击谣言?
关于蒋大为的争议,还有更“劲爆”的话题。
2003年,一位自称是他经纪人的女子姚曼站出来声泪俱下地爆料,说蒋大为不仅骗财,还骗了她的感情。
姚曼拿着一张借款90万元的欠条,说蒋大为借了这笔钱却一直拖着不还。
这样的爆料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让蒋大为的名声跌入谷底。
可故事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反转。
在面对质疑时,蒋大为的态度非常坚定。
他指出欠条上的日期和事实不符,并列出了自己在那些时间节点的演出记录。
根据他的证据,那张欠条签署当天,他正在国外参加演出,根本不可能签下欠条。
这一证据让姚曼的说法显得漏洞百出,最终她因为伪造借条、恶意诽谤被法院判处5年监禁。
而蒋大为的信誉也因此得以还清。
这场被称为“骗财骗色”的罗生门,不仅考验了公众的判断力,也给蒋大为的人生加上了更多戏剧性。
在风波之外,蒋大为继续在舞台上歌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清者自清:蒋大为用证据打破开除军籍传言如果说移民和财色风波让蒋大为的生活添堵,那么“被开除军籍”的谣言无疑是最荒唐的一件。
当时,不少八卦新闻都说蒋大为年轻时参过军,但因为某些原因被军队开除了。
面对这样的传言,蒋大为最开始选择了沉默,因为他觉得“清者自清,不值得费力争辩”。
但随着造谣者越说越离谱,他终于不得不站出来澄清。
蒋大为解释,他确实有过特殊背景,那是在乌兰浩特插队落户后加入了当地的森林警察文工团。
这个团体跟军队的确有合作和往来,但他从没正式参军,更别说被开除军籍了。
他愤愤不平地回应:“连参军都没有,怎么谈得上开除?
”
他说得很实在,没有华丽的修辞,也没有带什么情绪,但言语背后透着一种无奈。
谣言本是传播成本最低廉的东西,它无需求证,嘿,只要听起来吸引眼球就够了。
但消除谣言,蒋大为却得付出不小的努力,这或许就是身为公众人物的另一种“代价”。
结尾:用客观看人,才能看清真实有人说,成名越久,争议越多,因为每一个标签都可能来自外界评价,而不是本身的真实。
蒋大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从他的经典歌曲到纷乱的是非,或许这个老艺术家的经历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人,不要只听流言表面的故事。
用客观的眼光去观察,耐心了解事实,或许才能看清一个人最真实的面貌。
每一场风波中,蒋大为都在努力拿出证据,还原真相。
他歌声中那份真挚,也多次用在了生活中。
他身上的争议,是我们这个信息高速传播时代的注脚,而我们的态度,决定了下一次如何对待类似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