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5517厂,消逝的三线火箭筒厂,岁月如何改写这片土地

忆三线岁月 2024-07-27 07:44:57

在那片被岁月尘封的长白山深处,有一个名字,它曾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是无数三线建设者青春与梦想的见证——吉林辉南代号5517厂,一个如今已消逝的三线火箭筒厂。走进这段历史,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些遥远日子里的机器轰鸣,感受到那份为国家奉献的炽热情感。

烽火岁月,三线启航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如同阴云笼罩在国家的上空,北方的“钢铁洪流”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三线建设。这是一场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战略部署,旨在将国防、科技、工业等重要力量转移到内陆腹地,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后方防线。

吉林,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承担起了三线建设的重任。而辉南县,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城,因为“5517厂”的诞生,被历史铭记。1969年,随着“55工程”的启动,5517厂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它不仅仅是一座工厂,更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山峦中的钢铁堡垒

初到长山屯,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荒凉与萧瑟。然而,正是这样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见证了5517厂从无到有的奇迹。根据中央对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一条条道路,一座座红砖黛瓦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车间到宿舍,从医院到学校,一个功能完备的微型社会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形成。

在这里,每一位建设者都是无名英雄。他们背井离乡,带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用汗水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机器轰鸣声中,一枚枚40mm反坦克火箭弹在这里诞生,它们不仅是冰冷的武器,更是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和力量。

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1970年到1980年,是5517厂最为辉煌的十年。这十年间,厂区里人声鼎沸,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试验场上火箭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首首激昂的壮歌,回荡在山谷之间。在这片热土上,无数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即便如此,三线人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心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每一个节日,用简单的食材烹制出美味的佳肴,用歌声和笑声驱散疲惫与孤独。

转型与告别

进入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军事工业开始逐步向民用领域转型。5517厂也不例外,它开始尝试着生产汽车配件、自行车、电风扇等民用产品。虽然这些产品与曾经的火箭弹相去甚远,但三线人依然以同样的热情和专注投入到新的生产中去。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5517厂最终还是迎来了它的告别时刻。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80年代中期,5517厂在廊坊建立了分厂,并于1995年完成了整体搬迁。从此,这座曾经辉煌的火箭筒厂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消逝的辉煌,永恒的记忆

如今,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已经很难再找到5517厂昔日的痕迹。那些红砖黛瓦的楼房早已被岁月侵蚀得斑驳陆离,而那些曾经人声鼎沸的车间和试验场也早已归于沉寂。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过去的震撼和感动。

三线建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三线精神却永远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它不仅是那个特殊时期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无数三线建设者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宝贵财富。在苍山掩映之下,5517厂的故事依然在回响着,它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

忆三线岁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