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和曹操,谁的板凳深度更厚?这三人联手,官渡之战彻底逆转!

高旭评历史 2024-09-09 01:49:16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因为魏国继承正统,导致曹魏集团的文成武将广为人知,袁绍方面的知名度就少了许多。

先放结论:袁绍阵营略强于曹操。

谋士对比:

袁绍集团: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逢纪、郭图、荀谌、辛评

曹操集团: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贾诩。

刘晔于官渡之战前一年即建安四年(199年)才投奔曹操,幕府还没混熟,自然也出不了奇策。

荀彧、郭嘉更是先投靠的袁绍,得不到重用方才弃袁投曹。

武将对比:

袁绍集团:淳于琼、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蒋奇、牵招。

牵招别看名气不大,此时统领着北境最精锐的乌丸突骑。袁绍败亡后,牵招继续给曹魏镇守北疆,屡次打败鲜卑大统领轲比能。威震内外,远近胡人,都心悦诚服。

还有一个最厉害的麴义,是帮助袁绍打赢界桥之战的核心人物,后来因自恃功高,骄纵不轨被袁绍弄死。

曹操集团: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淳、夏侯渊、于禁、乐进、徐晃、张辽。

夏侯渊当时主要负责后勤工作,督运兖州、豫州、徐州军粮(使督兖、豫、徐州军粮;时军食少,渊传馈相继,军以复振)

主力阵容方面,双方不相上下。

袁绍真正强的是恐怖的板凳深度,如能用好这三人,官渡之战根本就不需要打到加时赛。

1、高干

高干出自豪门陈留高氏,汝南袁氏看中其在士林中的巨大声望,主动与其联姻(柔从兄干,袁绍甥也)

袁绍拿下河北后,将并州交于高干。高干总共奉命治理并州有七年之久,治绩卓越。

他手下还有一位得力干将,后来的曹魏五朝老臣、太尉高柔。

高柔少时对天下形势就有极为精准的判断,当时人都认为张邈与曹操关系密切,唯有高柔认为二人必有一战(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虽据兖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先得志於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欲与诸君避之)

陈留高氏表面上与汝南袁氏联姻,暗地里高干已经有了割据并州自立的想法。

这点从后来曹操与袁氏兄弟争夺河北得到明证。

袁尚被曹操打的节节败退,他派牵招劝谏高干: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带甲五万,北阻强胡,劝干迎尚,并力观变。

牵招劝高干把袁尚迎过来,联合起来对抗曹操。

高干非但不用其计,反欲加害。牵招无奈,因道路被阻回不去袁尚那边,只得转投曹操(招以干既不能,而阴欲害招。招闻之,间行而去,道隔不得追尚,遂东诣太祖。太祖领冀州,辟为从事)

曹操攻克邺城后,高干识时务,迅速归降曹操,继续干并州刺史(高干以并州降,复以干为刺史)

2、董昭

董昭后来也成为曹操的得力谋士,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都是出自董昭之手。

但你可知道,他曾为袁绍立下汗马功劳。

界桥大战时,袁绍主力齐出。后方的钜鹿太守李邵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想叛袁投公孙。

袁绍让董昭出任钜鹿太守去摆平李邵,临行前袁绍问他:你有什么办法?

董昭回答: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想假作同意的样子,再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权变来制驭他们。计策只能临时想出,现在没法预先谈论(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到了钜鹿,董昭很快摸清情况,真正的策划者是当地豪族孙伉等。

于是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只杀孙伉等少数几人,就连他们的妻儿也不予连坐。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巨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

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你们其他人就更不要担心了。

很快,全郡皆平,一场大叛乱被董卓扼杀在萌芽之中。

钜鹿刚平定,魏郡太守栗攀又被士兵所害,全郡大乱,贼人数以万计。袁绍又调来救火大队长董昭、让他兼任魏郡太守,前往平乱。

董昭找机会在叛军中进行离间,然后发兵征讨,数日就剿灭了叛军(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

一己之力为袁绍平定了河北两个大郡,董卓居功甚伟。

这么一个大才为啥后来离开他了呢?

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

这句话揭示了两点:

1、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张邈与袁绍素有矛盾。

2、袁绍听信谗言想要治董昭的罪。

看出袁绍集团的主要问题了吗,人才太多,党争激烈啊!

许攸家里有人犯法,被留守大本营的审配抓了(审配怎么会不知道官渡大战已经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你等打完仗再去办他也不迟,就差这么点功夫?无非就是趁许攸不在,好下手罢了),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将袁军机密系数告知(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袁绍的八大谋士里,三人最后都死于自己人手里!

董昭后来找个借口觐见献帝,借机脱离袁绍,还没正式加入曹营,董卓就为曹操立下三大功劳:

1、曹操的控制区在兖州,想迎献帝就要经过河内张杨的地盘。张杨一开始并不同意曹操过境。经董卓劝说后,张扬才给曹操借道(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直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

2、曹军先锋接近洛阳时,曹洪所部遭到董承、杨奉等人的抵抗。

又是董昭伪造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冀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杨奉见信大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3、劝说迁都许县。

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

加入曹营后,董卓摇身一变成为曹操的救火大队长。

张杨被其部将杨丑所杀,张杨部将眭固又杀杨丑,屯兵射犬,外联袁绍。眭固让张杨的长史薛洪与河内太守缪尚守住城池,自己出城向袁绍求救。

曹操亲征河内,命史涣、曹仁截杀眭固,同时派董昭单身入城,劝说薛洪、缪尚等投降,董昭顺利完成任务。曹操大喜,让董昭出任冀州牧。​

不久,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因徐州屡叛,又调董昭任徐州牧。

袁绍大将颜良进攻东郡,曹操又将董昭紧急调往前线,任魏郡太守,随曹操征讨颜良。

哪里紧急,哪里重要,哪里就有董昭!

3、前面两个已经很厉害了,但第三位出场的才是真正能改变战局的人:臧洪

臧洪20多岁时被选为孝廉。拜为郎官入宫宿卫,体貌魁梧的臧洪因在灵帝身边表现优异,外放出任县长。

黄巾起义爆发后,臧洪辞官回到老家广陵郡,被太守张超看中,聘为功曹。

预感天下将要大乱的臧洪劝: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虎视,此诚义士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动桴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唱义,不亦宜乎。

臧洪是较早的几个看出大乱,未雨绸缪之人。

不久,关东联军举起义旗,讨伐董卓,臧洪深得诸侯大佬的赏识(乃使诣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胄,遂皆相善)

联军举行誓师大会,大家共推臧洪上坛。臧洪毫不胆怯,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上至刺史将侯、下至卒伍仆隶,听后无不振奋​!

张超兄弟只知保留实力,不与董卓军接战,臧洪颇为失望。张超派他前往幽州联络大司马刘虞,臧洪到达河间国时,被袁绍拉拢过去。

袁绍十分器重他,青州刺史焦和病卒,袁绍于是任命臧洪为青州刺史。

从功曹一跃跳了数级当上了一州的大佬,袁绍用人的魄力可见一斑。

黄巾军在青州很活跃,连年战乱,致使“州遂萧条,悉为丘墟”。臧洪仅仅花了两年时间,就将青州治理的“群盗奔走”。

之后,臧洪又奉袁绍之命进入东郡,轻松打跑了吕布在东郡的势力,陈兵黄河,让吕布不再敢回大本营濮阳。

文可治理郡县,武能率军得胜!

臧洪如能继续效力袁绍,​北方局势必有惊天逆转。

只可惜,曹操将张超围在雍丘后,已经身居高位,坐镇一方的臧洪立马要率所部前去救援。袁绍不同意,臧洪马上与袁绍断绝关系,宣布东郡独立。

臧洪知道光凭一个东郡是无法对抗袁绍的,他把部下叫来,对他们说:我为大义而死,死有所值,你们没必要跟着我一起死,你们在城池未破之前,带着家小逃出去吧(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於大义,不得不死,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多有人情味的领导啊,我有我的做人原则,但是我不会拉你们一起下水。

城中将士、百姓泪流满面:要死一起死(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

城破后,城中数千人互相枕着大腿死在一起,一个叛逃的也没有(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臧洪在城破之前派遣两个司马出城向吕布求援,等到他们回来时东武阳已经陷落,皆赴敌而死。

这是多么大的魅力!

当然损失最大的还是袁绍,一员大将、一支精兵白白死在自己手里(袁绍本部攻城过程中损失也不小),更关键的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袁绍围攻东郡长达一年(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让曹操迅速完成了内部​整合。

设想一下,一旦三人齐力:高干从河内郡南下,董昭从青州突击,臧洪从东郡强渡黄河。​

正面强压、内部刺杀、后方叛乱、粮道被截、在袁绍的连环出招下,曹操本来就岌岌可危,再被这三人联手合击,曹操还怎么撑得下去?!

0 阅读:168

高旭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