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美国,会错过机会的

荆棘阿 2025-02-23 10:16:40

上大一的时候,我们马经老师说克林顿很可能收了中国的钱,要不然怎么让我们加入WTO,当时听着像是怪谈,毕竟1996年台海危机记忆犹新,南海撞机近在眼前。

过了这么多年,再细想一下中国的发展进程,感觉当年马经老师的说法也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后来的文件显示,美国人确实是想着打开中国国门之后能赚更多的钱。

加入WTO,是中国复兴的一个关键,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征服世界的开始,可能美国人并没有认识到中国融入世界给他们带去的冲击。

克林顿当政时期美国人低看了中国,高看了自己。他们以为中国放开以后,美国会像控制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控制中国经济。

事实上早期阶段还真有这种倾向,比如法国达能收购乐百氏,后来还想收购娃哈哈,最终因为员工强烈反对而作罢。还有大宝被强生收购,哈啤,水井坊等很多知名品牌变成外资控股,特别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徐工被美国凯雷收购的案子,因为三一重工的强烈反对而修改协议,三一在这件事上还是有功的,要不然徐工就和三星一样成为美国企业。

外资进入中国的谋划被识破,只获得了锱铢小利,反过来中国蚕食世界可是异常凶猛,2000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只有6%,2010年就提高到了19.8%,现在已经是31.6%,这个比例如果是上市公司股份的话,那就是控股股东,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已经控股全球。

中国加入WTO十年,美国就受不了啦,不是欧美豺狼进入中国,而是把中国猛虎放出山,让美国难受。随后就是奥巴马的各种对抗,再到特朗普时期对抗升级成制裁,再到现在制裁变成妥协想要合作。

美国成立于乾隆四十一年,那一年清朝结束大小金川战役,西藏完全成为中原王朝直属。可以说美国建国的1776年,就是中国最鼎盛时期。

美国只见过中国从巅峰不断下跌,并没有见过中国历史上反复复兴过程,没见过的东西,很难有深刻体会。这也是美国人低估中国的根本原因。

当年中美WTO谈判,很多难以忍受的条件,高层在最后谈判中都答应了,这是一种魄力,这种魄力来自四个字: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不是看表面的数字,数字是可以掩盖的,而且变化的速度很快。中国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不就是如此吗?

我们对现状很了解,对欧美实力也很了解,我们敢豁出去,逐步打开国门,让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近身肉搏,我们认为自己能赢,西方企业当时也认为他们能赢,所以双方各自满意。

我们认为能赢,是看清楚了欧美的本质,不会被他们当时光鲜亮丽的外表所迷惑,但是欧美却没有看清楚中国文化的韧性,一直被七八十年代北京满大街的自行车所迷惑。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其实美国人自始至终都不了解我们。

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历史上没有的东西,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现在的美国人是不了解的,这不是搞几十年学问能理解的。美国大学的那些教授,那些学者,就算是在中国十几年的人,都很难深刻的理解。

哪怕是基辛格这样的人,其实也不理解,他的《论中国》其实并没有见到非常内核的问题,或者说他以为讲到了,实际上可能读者还是不理解。

你听到了,和你理解了,是两个概念,这就好比有人说他知道很多道理,但是生活还是过得不好,其实只是听到了道理,并不是理解了道理。

真的理解,是要执行的。如果基辛格在苏联解体以后强烈要求对中国实行制裁打压,强烈反对中国加入WTO,那我就认为基辛格是真的理解了中国,反之就是假的。

北齐高欢临死之前,对他的儿子说:“我死之后,侯景必定造反,只有慕容邵宗能可以对抗他,我之所以冷落慕容邵宗这么多年,就是为了你,我死之后,你马上重用他,侯景就不足为惧。”后来的的走向果然和高欢说的一样,我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真是佩服高欢对每个人的理解。

当年基辛格要是强烈要求美国和中国签订半导体和汽车的协议,不允许中国发展半导体和汽车产业,以此换取中国加入WTO,那我就敬佩他是高人。

《论语》说,知之为知之,意思是说你非常清楚你知道正确答案,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认知层次。从结果来看,基辛格其实对中国是不知为知之,他以为他知道,其实他不知道。他自己都不知道,而去影响美国人对中国的判断,不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因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原因大卖,这本书其实也会让读者进入误区,黄仁宇书中的一些观点其实已经开始西化,或者说他是有意要写得西化一些。这就好比去到国外的中餐馆,有意在菜里加糖,让很多老外误认为中餐也是有不少糖的,等他们来到中国,才发现中国的中餐和西方的中餐原来不一样,《万历十五年》就类似西方的中餐。

要了解中国,要理解中国决策者的行为逻辑,就必须要去看看类似《资治通鉴》《汉书》《新唐书》这类书,这种书告诉你如何走向巅峰,又是如何跌到低谷,更重要的是,它们描写了很多中流砥柱,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有一些人,明明知道国家已经无可救药,按照常理分析他应该逃跑,但是他没有选择逃跑,也没有选择发国难财,而是毅然杀身成仁,典型的例子就是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何其壮哉。

中国历史不是只有一个谭嗣同,而是历朝历代都有谭嗣同。当纪信假扮刘邦助其逃走而被项羽烧死,当周处后有退路依然选择为国赴死,当孙承宗明知不敌还是冲入敌阵,他们都是谭嗣同。

一个谭嗣同,会影响一大批人,历史会被这些人改写。如果不理解这些人的行为,就不会理解为什么中国能够不断复兴。

像谭嗣同这种人,在美国历史上没有过,你让他们怎么理解呢?美国就是一盘散沙,没有脊椎的软体动物,没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人物。

他们不理解谭嗣同,就不会理解铁原阻击战,不会理解钱学森的弃美回国,不会理解为什么中国不会有颜色革命;不会理解有人真的毁家纾难,而不是用慈善的名义偷税漏税,更不会理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会被一夜唤醒。

所以美国年年说中国崩溃,美国高层居然年年相信。后来中国年年不断壮大,搞到现在,中国崩溃论忽然变成中国威胁论,又忽然变成中国无敌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在美国看来,中国就是一日之寒。

美国那么多拿着高工资的智库,都在干嘛?

我在想一个问题,美国的学者,究竟有没人读过中国的二十四史?哪怕是只读最知名的《史记》。

不用中国人的思维去理解中国,一定要用西方思维理解中国,这怎么可能理解我们这些年的战略布局。

关于如何治理国家,中国人研究了五千年,一直演变成现在的制度,这不是沉疴难治,而是已经磨合到全世界最高水平了,到了现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可以说是人类政治制度的最高水平,但是美国人不会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你没有认真读过中国历史原文,就永远无法理解,就总是觉得新瓶装旧酒。

中国历史就好比老茧,对于经常劳动的人来说,老茧就是保护,而对于不懂的人来说,老茧是要剔除的。

美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历史,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是这个问题延伸出来的。

没有历史,就没有智慧,看不清楚未来的走向,看不清楚对手的行为,这些年美国人不知道我们究竟要干什么,一直到2015年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美国才如梦方醒,才知道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才开始组织力量围堵。

我们在搞供给侧改革的时候,美国打贸易战,我们在搞统一大市场的时候,美国打贸易战,我们刺破房地产泡沫的时候,美国还在打贸易战,华为突破制裁的时候,美国还在打贸易战。

他们不知道这些年我们的各种行动都是在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现在中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世界最低,美国已经没有赢的可能了,他们才知道贸易战没希望了。美国交给这些人,真是美国的不幸,中国的幸运。

中国的决策,不光美国人,其实中国人也看不懂,现在的《新闻联播》如果没到一定的社会阶层,是看不懂的。看不懂,就应该学习,而不是抱怨。

不学习,还是按照老思想做事,最后一定会错过这个时代。这就好比现在的股市,很多机构说消费低迷,所以股市不会好,这些机构何尝不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他们只看到了消费的低迷,内卷,并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已经从以往的内需转向征服世界。

为什么一定要等消费好转了才有牛市?

难道中国制造占领世界也不足以带来牛市吗?

其实还是和美国人学的。欧美是消费主义国家,欧美的研究机构认为消费不好股市就不好,而中国要征服世界,中国制造业现在如此强大,国内机构视而不见,他们对欧美投行亦步亦趋,只看消费,那自然也是抓瞎。

前几年的一个论坛上,有记者问普京是否给中国建议,普京说不需要给建议,因为中国人很清楚他们要干什么。普京执政了20多年,和全世界各国打交道了20多年,他才看清楚我们走一步看三步的战略步伐。

但是现在的美国,永远无法出这样的人,中国历史一直是充满竞争的奋斗史,美国居然主动阉割大部分国民的学习能力,从小就把大部分孩子变成傻白甜。这种国家居然是我们的对手,可笑。

这次的民营企业家会议,其实就是冲锋号,要中国的民营企业加速出海,去击溃美国对手,不要一直窝在家里。

对有些企业来说,以往在国内和小贩争利,放高利贷的旧账不再追究,给他们一个出海建功立业的机会。

不要害怕美国,美国的崩盘速度会很快,超乎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只要是和美国竞争的行业,都可以加速出海,大家会发现,原来美国才是真正的草台班子,空有表面数字,没有内核,一旦交战,美国一触即溃。

新加坡的马凯硕说中美对决将是历史上最激烈的竞赛,这个说法会吓到很多人,会让很多人选择观望,最后错过机会。

美国的崩盘,一定会带来资本市场的动荡,很多思想没有调整过来的机构会很谨慎,甚至是害怕,但是认清美国本质的机构反而会兴奋,一个看到了危险,一个看到了机会。

高估了美国,低估了中国,这不是君子该犯的错误。就好比人工智能,百度说中国永远出不了openAI,所以百度现在不是头部互联网公司,现在开始做空百度,可能也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另反向机会。

要深刻理解美国的虚弱程度有多深,虚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改革的可能,为什么结局必然是解体。

过程会很快,非常快,快到大家都不敢想象,特别是大投资,长期投资,人生目标,都要尽快按照这个方向做好规划。大家都想回到80年代初,跑到深圳,搭上改革开放的快速列车。时光不能倒流,机会可以重来,现在其实就相当于80年代初。

结束

往期文章

全球资本的避风港:中国资产

个人如何参与国家复兴

美元崩盘下的投资逻辑

我们现在就像1992年的美国

请关注并点赞+在看。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

2 阅读:25
荆棘阿

荆棘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