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载园林书香润苏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12 20:15:30

园林与书香,从来都是互为匹配的雅致氛围。尤其是在江南园林中体现得更为具体和明显,就连公共图书馆都是脱胎于古典园林,从而一步步从私藏走向公众阅读。苏州图书馆便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范例。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它就与可园景致相伴相随,此后几经迁址,到拙政园、大公园,再到天香小筑,一直到今天的现代建筑,又与附近的文徵明园、孙武园成就“秦晋之好”,还设置了专门专题的分馆,如文徵明分馆。

不知不觉中,这座古老的图书馆走过了110年峥嵘岁月,姑苏几代人受益其中,更有不少全国的读者伴着林泉的意蕴,安然汲取古籍经卷的精神力量。在其迎来110岁生日之际,一场名为“百十书香 阅读天堂——苏州图书馆建馆一百一十周年文献展”(展览至2024年12月15日),也在天香小筑旁楼举行,展览既体现图书馆的变迁,也有宋元珍贵古籍,以及多种书画、拓片和老照片展示,读者观展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天香小筑的典雅之美。

苏州图书馆110周年纪念墙

可园:梅花护书铁骨红

苏州图书馆的年龄可以追溯到1914年。晚清之际,江南文化革新,公共图书馆的概念便应运而生。这座可园原本与沧浪亭连为一体,在北宋时隶属大才子苏舜钦,南宋时则归于韩世忠、梁红玉隐居之所。自明至清,园名多有更迭,直至成为正谊书院学古堂,培养新式学子,并设立图书馆(“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图书馆不仅面向内部学子,同时向社会开放,该馆本身藏书较丰,又接管了“江苏官书局”(“官书印行所”),同时增加了阅报室、儿童阅览室。所藏图书多达八万多卷。

1922年冬,吴县图书馆大楼落成。建筑被毁于抗日时期。该馆后被合并于苏州图书馆。

可园不大,该园独有的“铁骨红”古梅,又名胭脂红,传为江苏布政使黄彭年办学古堂时手植,被周瘦鹃评为“江南第一枝”,苏州市曾为它办过梅展,其间邵元冲张默君夫妇、何香凝、汤国梨等都曾专程来赏梅。此次文献展上就有蒋吟秋、叶恭绰合作的《苍栝红梅图卷》,书画俱佳。

讲演室外景

可园藏书楼名曰“博约堂”,寓意广求学问,恪守礼法。在抗战时期,日军很快占领苏州,苏州可园藏书一度遭遇重大危机。时任图书馆长蒋吟秋率众多职员一同转移珍贵古籍共计四十八箱、1600余种、两万多卷,涵盖宋元明刻本、清代精刻本、旧抄本与稿本。这批古籍出城后,辗转到了太湖东山、西山,分藏学校和寺庙,乃至条件较好的人家。这批从可园转移出去的藏书在抗战胜利后得以完璧归赵,并无一册遗失。

可园书库旧影

战后尽管财力匮乏,但蒋吟秋仍然兢兢业业继续护书事业,并有护书诗句:“洞庭烟波完璧归,琳琅珍秘卷重开。承前启后千秋业,同赏芳菲咏铁梅。”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2月,虽然战事阴云密布,但位于可园的图书馆还是举行了隆重的“吴中文献展览会”,原定展期7天,最终延展到10天。参展的单位涵盖了北京、南京、杭州、镇江、上海等地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名家,可以说是苏州图书馆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化事件。

拙政园:衡山紫藤见证藏书史

苏州图书馆曾在拙政园里办公,而且一呆就是七年,这恐怕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事情。根据苏州图书馆的展览介绍,1951年11月,奉苏南行署之令,图书馆从可园搬迁到拙政园(即今天的园林博物馆)。直到1958年3月,图书馆才从拙政园迁到苏州公园路。

拙政园为明代所建古典园林,隐退官员王献臣出资修建,并邀请文徵明参与设计,文徵明留有《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有些景观名称至今仍保留。值得一提的是,王献臣也是姑苏藏书名家,在拙政园中营造有“临顿书楼”、“虞性堂”,而该园历经三十多位主人,其中一位主人还将其更名为“书园”,更是把园林藏书文化发挥到极致。

苏图藏古籍版画插图

在拙政园西南角还有一处文徵明手植紫藤景观。从苏州图书馆当时的设计图纸可见,这处紫藤花景观就在图书馆阅览室旁,且正处于当时的大门右侧,可以说见证了苏州图书馆在这里的七年。

从当时的规划图纸上看,图书馆所用房屋合计35间,设计有阅览室、书库、儿童阅览室、印刷间、宿舍、办公室等。但是在规划利用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书库不能集中、房屋条件受限、部门之间相互联系不便等。也可能因为种种问题,使得图书馆后来决定搬迁。与此同时,苏州文物管理部门对于古典园林的保护意识增加,需要修缮和还原一些园林景观,因此,图书馆从这座大型园林撤出实属必然。

但是在这七年之中,无论是图书馆管理人员,还是众多读者,相信他们在与书为伴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园林文化的熏陶,从而在阅读中感受美好的环境。这座园林里的一花一木,也见证爱书之人的来来往往,以及丰富藏书安居林泉的风雅过往。

公园路:吴县图书馆并入苏州

苏州公园路38号有一幢民国别墅,它曾是苏州市图书馆的所在。现存二栋二层中西式建筑,占地约2100平方米,建筑南向,主楼坐东朝西,青瓦坡顶四落水,面阔三间,明间前出半圆形庭廊,立罗马柱,立面装饰较精致,西楼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中间宽大,两楼以过街楼相连。楼南有庭院,水池、古树、曲廊尚存。

这一建筑最早为私家花园住宅,抗战时苏州陷落,房屋被日军占用。1958年为苏州图书馆使用。如今这幢花园式别墅掩映在丛林古木之中,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依稀可见。

在公园路不远处的苏州公园,也与苏州图书馆事业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它原为春秋吴子城遗址,1920年,旅沪巨商奚萼铭慨捐5万银元,由上海公董局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规划设计,在公园中部荷池南动工兴建一座城堡式两层、四面钟楼的图书馆,命名为“吴县图书馆”。这家图书馆主楼为三层,顶层四面是大自鸣钟,总面积约有3700多平方米,建成后馆内可藏书五十万册,并能容纳五百人阅览。据说,日方曾认为该馆存有不少抗日资料,因此在1937年对这家图书馆进行了轰炸。据史料显示,1953年6月,苏州图书馆正式定名,并在同年8月合并了原来的吴县图书馆。

1950年时期苏州图书馆流动图书车

从天香小筑到文徵明园

位于苏州人民路上的天香小筑,虽然占地不过两千多平方米,但却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小园子为上海钱庄老板、吴县洞庭东山席家后人斥资所建,一度被汪伪省长李士群占为公馆,继而归汪伪师长徐朴诚。这是一处中西合璧式花园别墅,分住宅和园林两部分。

现存主体建筑呈“回”字形格局,有鸳鸯厅、主楼和东西两厢房。各楼间隙以湖石丛竹点缀,富有生气,地面铺筑花街。主要园林在主楼东侧,园中堆土叠石为山,砌石阶小径,山上建有六角凉亭,古木郁葱。园中有水池、湖石、花径和长长的亭廊,常有图书馆读者在此拥书自读。2001年被辟为苏州图书馆古籍部,园林向北可以直通现代化的苏州图书馆大楼。

而在苏州图书馆天香小筑《苏州历代名人书画廊》中,则有古今名贤的书法和绘画碑刻展示。其中有一幅较长的书法《完书记》(1946年作)碑刻,记录的是苏州图书馆职员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国宝古籍的经历。此次特展也能看到《完书记》的碑拓作品。

《完书记》碑拓

2019年12月,随着苏州图书馆北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苏州“双主馆”格局至此出现,苏州图书馆北馆位于历史悠久的相城区元和塘畔,馆内设置了大型公共阅读空间、少儿馆、设计馆、苏州文学馆、古籍阅览室等功能场所,能够多方位满足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

苏州图书馆的新主馆虽说远离了姑苏城区,但却并没有远离园林之境,从该馆步行至文徵明纪念园和墓园只要十几分钟,乘车则只要五六分钟。

作为江南一代文宗,文徵明的诗书画备受后人推崇。他的墓园也是修得颇为典雅。整个墓园坐东朝西,前面有一方照池,照池后有一座青石牌坊。墓园中有石兽、石人,体形高大,造型生动。古木参天,花草葱绿,整个氛围清幽而古朴。

围绕这一墓园所建造的苏州图书馆文徵明主题分馆现藏有古籍、文献1000余册,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等类别,其中以线装书为其特色,还持续补充了文徵明及“吴门画派”相关文献。文徵明纪念园外围的圆形花坛直连文徵明墓地,墓道长28.5米,像一支毛笔,牌坊则像一个笔架,前面一方照池像一个砚台,体现出文人对文化的毕生追求。

更为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园内的文藤园,每当春夏之交,紫藤花开,落英缤纷,使人想到图书馆内的文徵明手植紫藤所在的拙政园景观。与此连为一体的孙武文化园,更是将一代武圣的出版文化展示出来。应该说,苏州园林文化与阅读活动,始终相辅相成,一同奉献给爱书的读者们。(责编:孙小宁)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王道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