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姨的“精打细算”,算没算掉人情味?
早上醒来,看到朋友圈一条状态,配图是几个皱巴巴的杂粮窝窝头和一锅半塌的馒头,文字是:“阿姨我真是太难了!这年头,保姆不好当啊!”
我猜到大概率是保姆又遇到了什么糟心事。点开细看,果然,满满的无奈和抱怨。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在上海做住家保姆的阿姨。雇主是一对老夫妻。早饭后,阿姨开始打扫卫生,雇主阿姨交代中午要吃炒年糕,让她洗菜切肉准备食材。接着,老两口说要去遛弯,顺便买鸽子和水果,让阿姨提前把鸽子烧好,明天带去外孙家。临出门,雇主阿姨又想起冰箱里没馒头包子了,让阿姨和面蒸馒头。阿姨说面粉不够,雇主阿姨立刻下楼买了五斤面粉和五斤杂粮面,让她再蒸点杂粮窝窝头。
阿姨忙完卫生,赶紧准备午饭。浸泡年糕、用小苏打洗菜、解冻肉,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接着,又开始和面,揉面,醒面,准备蒸馒头和窝窝头。一切就绪,雇主阿姨回来了,鸽子也买回来了,又让阿姨先洗鸽子,拔毛,控水。洗完鸽子,终于可以开火蒸窝窝头了。
小锅一次只能蒸几个,两锅窝窝头蒸完,又赶紧炒年糕,喊雇主吃饭。老两口慢悠悠地吃着,阿姨只能一边吃饭一边看着锅里的馒头。午饭后,老两口去卧室休息了,阿姨继续洗碗,看着时间,一直忙到下午两点才把馒头蒸完。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叹了口气。这不仅仅是一顿午饭的问题,而是折射出当下一些家庭对保姆的认知偏差和缺乏尊重。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五斤面粉,五斤杂粮面,这量对于两个人来说,确实是多了点。暂且不论是否吃得完,光是制作的时间成本,就已经让阿姨忙得不可开交。更何况,雇主阿姨并没有考虑到锅的大小,小锅慢蒸,白白浪费水电燃气。
有人可能会说,雇主花钱请保姆,让做这些事也是应该的。但我想说的是,“应该”和“合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诚然,保姆的工作职责包括家务劳动,但家务劳动也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压榨。更重要的是,雇主应该尊重保姆的人格,给予应有的理解和体谅。
设想一下,如果雇主阿姨在出门前,能提前规划好午餐,考虑到阿姨的工作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任务,或者在时间上更加宽裕一些,让阿姨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也许,雇主阿姨只是出于“精打细算”的心理,想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极致,榨干保姆的每一分剩余价值。但这种“精打细算”,却算丢了最基本的人情味。
有人会说,现在的保姆工资那么高,做这些事也是理所当然的。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上海住家保姆的薪资构成。根据相关调查,上海住家保姆的平均月薪在6000-12000元不等,具体薪资水平取决于保姆的年龄、经验、技能、工作内容、工作时长等因素。
表面上看,这个工资水平确实不低。但我们需要考虑到上海的生活成本。高昂的房租、物价,以及各种生活开销,都会蚕食掉保姆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保姆的工作时间往往很长,休息时间很少,工作强度很大。
她们背井离乡,远离家人,来到陌生的城市,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她们承担着繁重的家务,照顾着雇主的生活起居。她们的付出,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
我身边也有朋友请保姆,他们对待保姆的态度让我觉得很暖心。他们会主动询问保姆的饮食习惯,尽量满足保姆的口味。他们会尊重保姆的休息时间,尽量不安排过多的工作。他们会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保姆,给予关心和照顾。
有一次,朋友家的保姆生病了,朋友不仅带她去看医生,还给她熬粥,买水果,嘘寒问暖。保姆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自己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待遇。
朋友告诉我,保姆也是人,也需要关爱和尊重。只有真心对待她们,她们才会更加用心地工作。
反观故事中的雇主阿姨,她的行为,无疑是对保姆的漠视和不尊重。她把保姆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随意安排任务,丝毫不考虑保姆的感受。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保姆的感情,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对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缺乏尊重。
我们应该意识到,服务行业的从业者,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尊严。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工具,随意使用,更不能把他们当成发泄情绪的垃圾桶。
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难处,体谅他们的辛苦。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友善的社会。
其实,很多时候,一句简单的“谢谢”,一个温暖的笑容,一杯热腾腾的茶,就能让保姆感受到尊重和关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能温暖人心,拉近彼此的距离。
故事的结尾,阿姨在朋友圈感慨:“一小锅只能蒸几个,粗粮细粮蒸了几锅占用了很长时间,让雇主买一个上下两层稍微大一点的锅能省去很多时间,又节约了水电燃气,就是不愿意买,说没地方放,咱是外人又做不了主,只能凑合吧!”
这段话,听起来让人心酸。阿姨明明是为了雇主好,想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却因为“外人”的身份,而无法改变现状。
这不仅仅是一个锅的问题,而是反映出保姆在雇主家庭中的尴尬地位。她们往往被视为“外人”,难以融入家庭,难以获得真正的尊重和信任。
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固有的观念,把保姆当成家庭的一份子,给予她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和谐的雇佣关系。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更多雇主和保姆之间温暖的故事,而不是充满抱怨和无奈的吐槽。希望每一个在异乡打拼的保姆,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而这一切的起点,也许仅仅是从尊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