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少林寺逐渐恢复的往日的活力,这一时期,少林寺不仅迎来了武术的复兴,更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瞩目的焦点。
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上映,更是将少林寺推向了全球知名的地位,许多外国游客都慕名来游玩,甚至当时家家户户的小朋友,都沉迷少林寺的武功。
电影《少林寺》是以少林寺为背景讲述了一系列的故事,这部电影有着精彩的武打场面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让少林寺这个名字深入人心。
要知道,当时《少林寺》的火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个大片,而且当时的票价可是一毛钱,赢得了1.6亿的票房,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火爆程度。
《少林寺》的成功,不仅让李连杰等武术明星声名鹊起,更让少林寺的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许多年轻人因为这部电影而迷上了武术,纷纷来到少林寺学习少林功夫。
少林寺,这座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处的古刹,不仅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更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它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历经千年风雨,少林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了武术与文化的交汇点。
随着少林寺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武术爱好者来到少林寺参观和学习,这给少林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商业化的挑战。
在80年代,少林寺开始收取门票,并设置了各种纪念品摊位和照相摊位,从上面的老照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少林寺的门前摆着很多的桌子,有很多小贩在售卖各种各样的纪念品。
本以为商业化的街区在现代社会才能看见,不曾想在过去的80年代就已经有这么商业化的景象了,这些商业活动虽然为少林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也让少林寺的商业气息逐渐浓厚起来。
少林寺坐落于半山腰的位置,那时候,大型车辆只能抵达山脚附近,游客们下车后,还需步行一段土路上山,正是这段必经之路,为当地的老乡们带来了商机。
他们纷纷在路边摆起了小摊,有的卖水,有的卖各种小吃,一家紧挨着一家,热闹非凡,只需要一张桌子,配上几把板凳,就能简单开张,整个场景熙熙攘攘,充满了集市般的喧嚣与活力,别有一番趣味。
那时候去少林寺的路上还都是土路,一路上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小摊,最吸引小朋友的,就是这些刀啊剑啊,而且那时候就有各种的纪念章和木鱼的一些小玩意。
也正是因为商业化的过度发展,让少林寺的宗教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之间出现了失衡,许多游客来到少林寺,更多地是将其当作一个旅游景点来游览,而不是一个宗教场所来朝拜。
那时候的少林寺山门前,游客的数量远远没有现在的游客这么多,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已经算是不少了,从照片中能看到,游客们一个个的排着队,等待拍照打卡。
而且在过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一个相机,一辆大车上可能载着几十个人,而其中能有两三部相机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几个人一起挤在山门前,拍下合影以作纪念。
少林寺里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而且在那个年代,能去旅游的人不多,大多都是冲着少林寺的电影去的。
进入少林寺后,会感受到一种神秘的气息,同时也能看到,现实中的少林寺和电影中的却是完全不一样,这里到处都是破旧的残垣断壁,与电影中光鲜亮丽的画面大相径庭。
当时的少林寺,虽然条件艰苦,但武术氛围却异常浓厚,据摄制组工作人员回忆,在拍摄电影《少林寺》时,山上的荒草有一米之高,根本就没有路,寺里只有几位老和尚,但他们对武术的热爱和执着却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
就像上面照片中展现的一样,那时候的少林寺的院中,杂草丛生,无人管理,就像一个大杂院一样,游客们累了就坐着休息,歇够了在起身赶路。
小朋友去少林寺拍照,最喜欢坐的那个地方,就是这个龟背了,它还有很多别的名字,估计那会儿去过那儿的孩子,几乎都有一张坐在它头上的照片。
但现在才知道,那其实是文物呢,它形似巨龟,背负着沉重的石碑,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传说。这尊赑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少林寺文化的重要象征,它静静地守候在少林寺的一角,见证了寺院的兴衰更迭,承载着无数信徒的祈愿与寄托。
隋朝时期,崇佛的隋文帝大力支持少林寺,赐其一百顷土地,使少林寺成为拥有大量田产和寺产的大寺院,隋朝末年战乱频繁,少林寺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唐朝才得以重建。
80年代起,随着电影《少林寺》的放映,少林寺开始迎来一轮又一轮的翻新与修缮,从80年代到90年代,少林寺似乎一直处于不断的修建之中。
到了民国初年,少林寺曾经盛极一时,僧侣人数众多,并且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总面积超过上千亩,随着军阀之间的频繁混战以及土匪活动的猖獗,少林寺的安全和稳定受到了严重威胁,导致其逐渐走向衰落。
1928年,军阀石友三在与樊钟秀交战过程中,因少林寺僧人保护寺产而与之发生冲突,最终下令火烧少林寺,导致大雄宝殿、法堂等重要建筑和经书被毁。
到1936年,少林寺内僧人仅剩五十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逐渐恢复并得到全面重建,80年代还重建了天王殿、六祖殿等建筑,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少林寺建筑,大多是建国后重建的。
最初,只是对一些厢房进行小规模的修缮,随后是大雄宝殿这一核心建筑的大修,接着,钟鼓楼、锤谱堂等重要场所也相继迎来了重修。经过多年的努力,少林寺逐渐呈现出如今我们所见的宏伟模样。
看到这张照片仿佛置身其中一样,少林高僧端坐于方丈室内,从容不迫地转动着手中的佛珠,目光平和地扫视着往来游人,一句话不说,就这么安静的端坐着。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这位高僧右手边供奉的是达摩铁像,是一尊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而且还是宗道臣赠送的,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么重要的文物竟然是随意摆放的,似乎并不担心有磕碰或者损坏。
在少林寺里摆好姿势拍照的年轻人,感觉他身上的衬衫像是刚拿出来的,压箱底的衣服,衣服上的褶皱看的一清二楚,看来为了出来旅游,人们都会穿着新衣服。
当时大家觉得最吸引的地方,就是这几个脚印坑了吧,当时的门票五毛钱,达摩洞五分钱,塔林不要钱,中岳庙五毛钱,大多数人基本就是看看这些,再看看那几个脚印坑,少林寺游也就大概结束了。
逐渐商业化的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少林寺的宗教形象,也影响了其作为佛教文化传承者的地位。
为了应对商业化的挑战,少林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他们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商业活动不影响少林寺的宗教氛围和文化传承;
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推广佛教文化和少林功夫,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武术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少林寺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旅游景点逐渐步入了商业化的轨道,这使得它们原有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被商业气息所笼罩。
这种现象,尽管让人略感遗憾,但无疑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进程中难以规避的一个环节。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能通过翻阅那些珍贵的照片,窥见那个时代独有的风貌与魅力,这些照片如同一扇扇时光之门,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瞬间。
它们不仅承载了过往的记忆,更是那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而珍贵的遗产,透过这些影像,我们得以更加真切地理解并珍视那段历史,以及它所蕴含的独特价值。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少林寺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也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
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少林寺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和修复;同时,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将少林功夫推向了世界各地。
少林寺作为中国武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他们通过武术的复兴和文化的传承工作,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武术和佛教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信源
南阳广播电视台——珍贵图像揭秘少林寺!30年前方丈寺随便逛,更有90年前神秘僧兵! 2016-03-29
北方网——少林寺三十年:从衰败到复兴(组图) 200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