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狂飙时代:跳出价格战泥潭的突围路径

电帮主 2025-04-11 16:57:59

2025年的充电桩行业,正陷入"冰火两重天"的悖论式发展:据悉,公共桩日均利用率仅12%;头部企业特来电、星星充电占据60%市场份额,而中小运营商在0.15元/度的服务费红海中挣扎求生。这场内卷困局的生死时速还有:

·首先,技术军备竞赛,导致液冷超充桩研发投入巨大,但适配车型不足导致设备闲置率超40%。

·其次,资本无序扩张,比如中石油、中石化跨界布局,14万家企业涌入赛道,行业净利润率跌破5%。

再者,出现资源错配危机,据查询,北上广深充电桩密度超8台/平方公里,而县域市场仍存在"充电荒漠"。

就比如某深圳运营商坦言:"120kW直流桩回本周期从3年拉长至5.8年,价格战已让行业进入'流血竞争'阶段。"

那么,在这场席卷行业的“内卷风暴”中,不少从业者陷入困境:如何在红海中开辟新航道?

一、技术革新向未来

尽管充电桩行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盈利困境首当其冲,电力成本高、场地租金上涨、设备折旧与运维费用等,压缩利润空间,如部分地区夏季尖峰时段充电成本达1.8元/度 ,而服务费限价下毛利率极低。技术迭代压力也不小,为适配新车型高压平台,设备需不断更新,增加成本。

不过,运营商也在积极探索破局之路:

• 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无线充电、自动充电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提升充电便捷性;

• 有序充电、V2G技术实现车网互动,削峰填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

• 商业模式也在创新,“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利用光伏降低成本;

• “充电+”生态融合消费、服务等场景,增加用户黏性与收益;

• 充电机器人等柔性化解决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 。

二、商业模式的破局

在这个毛利率不足15%的行业里,头部玩家也在上演着华丽转身。如网友在上海某特斯拉超充站目睹了戏剧性场景:车主充电时,车机屏幕自动播放广告,而充电桩顶部的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折扣券。

还有网友报道,在成都街头,看到路灯充电桩,照明共享智慧路灯,加载了户外显示屏、免费wifi、手机充电等功能,更重要的是还有新能源汽车充电功能。而河南某村庄的“共享充电”模式,让村委会用集体土地入股,村民扫码充电即可获得分红。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智慧,正在改写充电桩的基建逻辑。

更颠覆的玩法在电网侧展开:星星充电在杭州试点的V2G项目,让电动车变身“移动充电宝”,车主夜间低价充电、白天高价返售电网,这种从“收电费”到“卖服务”的蜕变,或许也是行业穿越周期的密码。

北京某超充站将等候区改造为“第三空间”,提供现磨咖啡、车辆深度清洁服务,非电收入占比达42%。

北京蓝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研发出车位识别充电一体机,集成车位识别机、充电桩、语音播报、LCD显示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支持2个车位同时识别和充电,大大降低了设备铺设成本,有效解决充电车位占用问题,还支持对充电时长的停车费进行减免设置。

三、轻量化运营,打开新世界

当传统运营商还在为征地成本头疼时,共享经济与虚拟电厂却又打开另个新世界:

• 私桩共享网络,让闲置资源变现,上海某小区业主共享7kW交流桩年收益超1.2万元,回本周期压缩至2.3年。

• 动态定价系统:通过AI预测供需变化,杭州试点区域高峰溢价策略,使设备利用率提升22个百分点。

• 充电机器人:实现“桩找车”模式,上海虹桥枢纽车位利用率提升70%,这种柔性补能方式正在重构基建逻辑。

更颠覆性的变革来自虚拟电厂,据查询,快电科技通过聚合分散式充电桩参与电网调度,2024年已调度1.2GW负荷资源,运营商获得0.8元/kWh的激励补贴,这种模式让充电桩变身为电力市场的“精算师”。

四、从“单点竞争”到“系统战争”的生态重塑

殊不知,行业头部玩家正编织着三张生态网:

• 数据资产网:特来电通过200亿条充电数据,精准预测区域充电需求,选址准确率提升35%。

• 碳资产网:广州运营商将每万度充电量转化为1200元碳收益,2024年碳收入占比达18%。

• 产业链协同网:阳光电源打造“设备制造-场站运营-金融保险”闭环,故障响应速度缩短至15分钟。

这种系统化能力建设,使得头部企业综合毛利率有望突破35%,而仍在单点作战的中小玩家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考验。

总结篇:内卷时代的生存法则

按充电功率划分,交流慢充桩功率7kW以下,适合长时间慢充;直流快充桩功率60 - 250kW,30 - 60分钟可完成充电,是公共充电站主流;超充桩功率超250kW,10 - 15分钟即可应急补电,布局在高速服务区与城市核心区。

品牌竞争上,已形成梯队格局,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企业占超60%市场份额,以规模、资金、技术优势构建起全国充电网络;区域运营商占据特定区域市场;众多中小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区域分布虽当前“东密西疏”,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推进,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正加速追赶,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这个承载着能源革命使命的行业,正在完成三重跨越:从“充电设备商”到“能源服务商”的身份转换,从“电力消费者”到“电网调节者”的功能进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的全球突围。

但硬币的另一面,县域充电桩利用率不足20%的残酷现实,以及欧美企业对中国液冷技术的专利围剿,都在提醒我们:这场狂飙,或许才刚刚进入弯道。这个行业的真正价值,从来不在枪头接触的瞬间,而在电流涌动时激发的无限可能。

▌作者介绍:徐昌国,男,现任职于浙江瑞银电子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主要负责新能源电力计量仪表(充电桩电能表等)技术咨询及推广。

0 阅读:2
电帮主

电帮主

聚焦电力产业,创新能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