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女地位极其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小妾是会受歧视的,况且还是通房丫头出身的小妾。
也正是因为这个身份,她在饭桌前站了整整24年,看着丈夫和别的夫人吃饭,她还得在一旁伺候,直到儿子及第之后,才有资格上桌吃饭。
坐在饭桌前的那天,她拼命忍住不掉眼泪。
儿子对她说:“娘,以后您也是这个家的主人。”
这个母凭子贵的女人,便是晚清状元谭延闿的母亲李氏。
李氏之夫谭钟麟李氏是河北宛平县人,也是个苦命孩子,从小爹娘就死了,和弟弟一起长大,再大一点被卖到谭府当丫鬟。
李氏知道谭家是大户人家,能够进入这府上,也算是下辈子有了着落……
李氏进入谭府之后,勤勤恳恳,守规矩懂礼仪,深得谭夫人的喜爱,当然也引起了老爷的注意。
老爷便是晚清著名重臣谭钟麟。
谭钟麟发奋苦读,终于在三十四岁那年,也就是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中了进士,此后入朝为官。
曾任浙江巡抚、陕甘总督、两广总督等,为官期间,做出过许多贡献,比如在陕西大旱期间,富平知县赈灾时欺上瞒下,中饱私囊,谭钟麟得知后,革除这些贪官污吏的职务,并且将重罪之臣斩首示众,起到了震慑作用,也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再比如,谭钟麟在担任两广总督时,看到广东地区赌博风气盛行,便下令禁赌,颁发了一系列的措施,关闭了很多赌馆,并且对当地风气进行了整顿。
历来,晚晴大臣对谭钟麟的评价都是比较高,左宗棠就曾经说过:
“数年来百姓绥靖,粮饷不匮,臣得一意军事,无兼顾忧,皆钟麟力。”
通房丫头诞下子嗣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谭钟麟出任陕西布政使,当时本来是第一任妻子陈夫人跟他一起去的,但是陈夫人却在这个时候生病了,这个时候,谭钟麟就盯上了丫鬟李氏,他一直有纳李氏为妾的想法,这正是个机会。
就这样,李氏成了谭钟麟的小妾,明面上是小妾,实际上还是个通房丫头,地位极低,随时有可能被抛弃,唯一的改命方法,就是给谭钟麟生一个儿子。
几年来,老爷忙于政务,李氏便在一旁伺候,任劳任怨,把老爷伺候得很好,老爷对她十分满意,不久果然怀孕了。
老爷欣喜万分,整天让她休息不要干活,李氏知道,这也只是暂时的,如果能生个儿子当然会被继续尊重,但是如果生个女孩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于是她日夜祈祷。
老天爷确实很照顾她,1880年正月,李氏诞下一子,已近六旬的谭钟麟欣喜万分,给儿子取名延闿。
生下儿子之后,李氏的地位上了一个台阶,至少不用干那么重的活了,虽然没办法和正房夫人相比,但好歹在谭府得到了一丝尊重。
不过,吃饭的时候还是得站在一旁,伺候着夫人和老爷吃饭。
站在饭桌旁伺候老爷和夫人而且自打生下儿子之后,那些夫人更加看她不惯了,尤其是老爷对她越好,就越是受到排挤,这也正常,嫉妒心作祟,让这些夫人恨不得掐死这个小丫鬟。
此后,李氏的肚子也很争气,陆续给谭钟麟生下两个儿子,因为是小妾,这几个儿子也得不到优待,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要先给正房的孩子,最后才是轮到他们三兄弟。
李氏自己受罪无所谓,但是让几个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心里还是很难受。
但李氏不是那种娇弱无能的女人,她教育几个儿子,不管自己是什么地位,一定要争气,只有将来你们几兄弟出息了,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句话深深刻在谭延闿几兄弟的心里。
谭延闿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让母亲上桌吃饭。
儿子谭延闿及第几个儿子都很聪颖,学习用功刻苦,颇有父亲谭钟麟的才能。14岁那年,谭延闿便考上了科举,不过他没有骄傲,考上科举不是他的终点。
22岁那年,谭延闿参加乡试高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谭延闿参加清末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了贡士,同一年四月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当时谭延闿其实是一等进士,为什么又变成二等呢?主要还是当时慈禧来看考卷,看到第一名和第二名,第一名是谭延闿,慈禧一看这个名字顿时没有好感,因为让她想起了主张变法的谭嗣同,而且又是广东人,孙中山也是广东人,因此慈禧一挥手,把一等变成了二等,而第二名的刘春霖,则是变成了一等。
当然,谭延闿对此并不知情。
不管是一等还是二等,反正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可以让母亲上桌吃饭了。
消息传出,老爷谭钟麟无比欣喜,刚好赶上吃饭时间,李氏淡定地站在一旁,本想继续伺候着老爷和夫人用餐,谭钟麟大手一挥:“还愣着干吗?上桌!”
李氏战战兢兢,坐在夫人和老爷的旁边,强忍着泪水。
整整二十四年了,自己终于有机会坐着吃饭了。
最后的教诲成为谭延闿的指路明灯谭延闿在谭府也得到了极大的尊重,那些平时总是耻笑他是“小妾所生”的人,也不敢再轻视他,而是点头哈腰。不过,谭延闿并不和他们计较,将来,他要去朝廷为官,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母亲李氏教导儿子谭延闿,不管在哪里做官,一定要行得正坐得端,不能贪污腐败,要走正道,要为民请命。
谭延闿牢记于心。
正是如此,进入朝廷之后的谭延闿,意识到晚晴的腐朽,非教育不能移之根本。于是在父亲谭钟麟去世之后,回到长沙办起了教育,他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资助当地的学校。
31岁那年,谭延闿当上了湖南省省长,也是以清廉公正为本,尽量做到为百姓办实事。
随着公务越来越繁忙,自己也没有多少时间陪伴母亲,但他仍然对母亲十分牵挂,娶妻之后,还专门让妻子留在母亲身边,平时照顾母亲,自己则是时常通书信。
不过,母亲为了不耽误谭延闿,一般都是报平安。
1916年,李氏病逝于上海。
谭延闿送走母亲最后一程。
然后继续他此生未完成的事业,而他将来要做的事业,都是他那个没有文化的母亲,叮嘱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