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经常遭遇挫折,为了排遣胸中愁情,寻觅心灵归宿,他们努力探求解脱方式。才子们以洒脱笔触,打破世俗对禅修的认知,又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同时,诗人们又以精妙的文字,展现了禅者与自然相融、探寻本心的修行之路。下面介绍清代的两首禅诗,宛如两把钥匙,为世人开启了通往禅境的大门。

禅悦
清代 张问陶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张问陶,清代诗人、书画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一生宦海沉浮,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山东莱州知府等职务,后来却因遭受排挤而辞官归隐。
张问陶的诗作题材多样,山水纪游、日常生活皆能入诗,风格清新自然,七绝尤为出色。他还被誉为蜀中诗人之冠,并有《船山诗草》等作品流传后世。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这两句是说如果自家门庭非常清幽,此处就等同于禅家修行圣地,又何苦花费黄金购买山林,然后还刻意地营造修行场所。
诗人认为只要内心澄澈,寻常门庭即是禅家道场,可谓平常心是道,与禅宗担水劈柴无非妙道的主张一致。诗人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通过物质手段求得解脱,暗示了修行无需外求。
后两句运用比喻,"心光如满月"与佛教明心见性的目标巧合,只要内心如明月一样圆满,即便身处红尘,也能获得超脱,从而摆脱尘世间的各种束缚。
“在家还比出家闲”,这一句画龙点睛,如此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蕴含了深刻的机锋。作者借此说明真正的解脱不在深山古刹,而在自己悠然忘我的心境。

秋夜宿云居寺
清代 德元
古寺秋云里,寒钟夜半闻。
灯残僧梦觉,月上客愁分。
竹露清如洗,松风静不群。
坐深心似雪,高卧对炉熏。
德元是临济宗诗僧,他平时喜欢诗歌创作,诗风秀逸,富有深意。他的作品经常描写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以幽微的笔触,将自然景象与禅修体验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物我两忘的心境。

作者首先介绍时间和地点,然后又从听觉入手,营造出一种静谧、悠然的氛围。秋云缥缈,寒钟隐约,作者以动写静,不仅充满了禅意,而且为后文的展开打下铺垫。
"灯残僧梦觉",油灯即将燃尽,灯火闪烁不定,僧人忽然梦醒,暗示了时光流逝,诗人的心情也起伏不定,参禅的过程从无明转化为逐渐觉悟。"月上客愁分",这一句是说,游子的愁绪被月光驱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烦忧。

"竹露清如洗,松风静不群",晶莹剔透的露珠在竹叶上滚动,折射出一种纯净之美;松风不与尘嚣混杂,静谧中又显得卓然独立。竹露清澈、松风宁静,既是大自然真实的呈现,也是修行者内心澄明的外化。
作者长时间静坐,内心如同白雪一般洁白,摒弃了杂念,体现了对禅境的极致追求。而当内心达到纯净状态之后,他又惬意平躺,面对炉中熏香,沉浸在闲适、自在的精神境界中。
诗人通过叠加"寒钟、竹露、松风"等意象,将修行体验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诗境,既让读者体验到秋夜的静美,又体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禅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