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精神焦虑?你可以看一下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知一大人 2024-03-21 20:59:00
一个农村孩子对陶渊明的“歧视”

小时候在家里读诗,故意读得很大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爹在旁边听到,立刻招呼我。

“干啥嘞?”

“读诗。”

“读的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农民出身的老爹一脸疑惑:这不对啊,豆苗这不都让草“吃”了吗?这人咋这么厚脸皮,豆子都没种好,还有脸搁这里写诗呢。

所以我小时候也觉得,陶渊明这人不咋样,连个豆子都种不好。

后来学习古代诗词,越学越疑惑:

就这样一个连豆子都种不好的陶渊明,为何被后世的文人赞誉不绝?他甚至成了文人们最后的坚守的一座灯塔?

甚至到了诗歌灿若星辰的唐代,王维、孟浩然等人开创了“山水田园诗”。

他们的诗写的极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就算是王维、孟浩然这样的大诗人,同样追陶渊明为宗。

这是为什么呢?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洒脱

说起陶渊明,我们最熟悉的典故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因为不愿与官场中人虚与委蛇,他怒斥一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最终挂印辞官。

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在当时来看,陶渊明面临的却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

在当时,读书人的出路仅有出仕,如果陶渊明拒绝了“五斗米”,那就意味着他放弃了一份重要的生存资源。

毕竟,陶渊明也不太会种地,种个豆子都能荒了地。

所以,这“五斗米”对陶渊明来说,相当于生存口粮,当他喊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到时候,相当于他在生存和心灵自由之间做出了一个选择。

很多人会说,敢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至少要保证自己家里有二亩地。

但如果因为家里有二亩地,才敢放弃“五斗米”,那叫精于计算。

在家里没有二亩地的情况,依旧敢于放弃,这才是魅力。

从生活里挣脱,你敢吗?

其实,细说来,我们往往会被生活束缚,在凡庸平常的生活中,一切都被物化——

比如,眼前的路,你知道这一条是自己上班的路,那一条是送孩子上学的路,还有一条,是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的路。

在我们的眼中,一切都带有工具属性,它们是为了完成某件事而存在的。

就这样,即使走在路上,我们也忘记了,去看一眼路边盛开的小花。

因为习惯了生活,我们也就习惯了这种束缚。

没有足够的积蓄,你敢辞职吗?不知前路如何,你敢前行吗?

我们不敢。

而这,恰恰是陶渊明所展示出的魅力。

因为能够放弃,所以后来的陶渊明才能写下《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为行役!

我们的心被生活紧紧束缚,所以不得解脱,所以我们会焦虑,会精神内耗,会疲累不堪。

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到陶渊明的伟大。

正因为他选择“归园田居”,所以身上没有财物,但心里万分充盈的陶渊明才能写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回到家里,看到家门口的小路,他才能写下:

三径就荒,松菊尤存。

在看到远天的流云,飞鸟归巢,他才能写下: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在看到天地万物,灿然绽放,草木复苏,山溪流淌,他才能写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在陶渊明身上,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选择:

你大可不必混迹于世俗,这世间足够广阔,能够容得下你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或许,这才是陶渊明在文化上的最大意义。

因为他验证了,你可以。

0 阅读:17

知一大人

简介:答非所问,其实已经是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