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患者咳嗽后在家吃了三天的川贝炖梨,但是病情却越来越严重了,到医院一拍片子发现已经出现支气管炎了。”
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节目“初春养肺有哪些妙招和禁忌?”中,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呼吸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得民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提醒大家春季养肺一定要避开 4 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滥用药膳雪梨味甘性寒,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川贝母入肺、心经,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作用,因此,川贝炖梨适用于风热咳嗽(以咳痰黄稠、口渴咽痛、身热、头疼等为主要症状)。
而前面提到的那位患者大概率属于风寒咳嗽(以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头疼、恶寒无汗等为主要症状),他再服用川贝炖梨会寒上加寒,甚至会把邪气冰伏住,所以咳嗽才不易好转。
误区二:过度春捂春季乍暖还寒,早晚气温仍较低,有时还会“春寒料峭”,厚衣服不能脱得太早。肺为人体的“华盖”,外邪侵袭,首先受累的就是肺,所以春季还是要捂,肺气弱的人群还要戴好口罩,避免外邪入侵。但是,过度春捂也可伤身,如果气温高于15摄氏度仍穿羽绒服,核心体温升高1摄氏度将导致肺通气量增加20%,反加重心肺负担。
在气温变化大的春季,可以采用“洋葱式”穿搭,具体来说,贴近身体的内衣是排汗层,其作用是调节体温,保持身体的舒适干爽;排汗层之上是保暖层,主要的作用是保暖、透气,例如羊毛背心;再往上则是防风防雨层,选用外衣,提供防风、防水、透气及防紫外线功能。当然,视具体情况不同,各层可以灵活搭配。
误区三:过早减衣过早脱去冬衣,相当于让刚经历冬季低代谢状态的肺脏“裸奔”迎战倒春寒。中医强调“肺主皮毛”,体表毛孔在春季逐步舒张,若突遇寒潮侵袭,风寒邪气可沿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脊柱两侧)直中肺俞穴。
建议在前面提到的“洋葱式”穿搭的基础上保证“三暖二凉”:即保持颈后大椎穴、腹部神阙穴、足底涌泉穴温暖,而头部百会穴、手心劳宫穴适当透气。若已受寒,可立即艾灸大椎穴3分钟,配合紫苏叶6克、生姜3片煮水温饮,驱散表寒避免入里化热。
误区四:补肝过度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天来时,气血从内向外走,主要功能在肝,所以,春季第一补,重在补肝。不过也要避免补肝过度,如果肝气过于旺盛,或者气郁化火,可能会灼伤肺阴,引起肺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肝木反侮肺金”。
春季过量食用芽类食物(如香椿、豆芽)可能引发肝阳上亢,因此,每日摄入不宜超100克,可搭配豆腐进行烹煮。出现口苦、失眠等肝气过旺的症状时,可以立即用15克夏枯草做代茶饮平肝清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