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周刊官方账号发文悼念一位年轻媒体人,这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尚在哺乳期便不幸同时感染甲乙流后去世,年仅41岁。

这则消息令人震惊也让人心痛不已。那么,如果是流感后转重症,患者可能经历哪些变化?对于高危人群罹患“双重甚至多重感染”意味着什么?甲乙流有多少几率会同时感染?……小编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宋元林主任。
“高危人群”流感后得不到及时精准的治疗有一定重症风险文中写道:“去年玉燕刚生了二胎,8月休完产假后恢复工作。2025年1月,一场毫无征兆的流感打断了她如常的生活。她起初打算吃药缓解,后来反复高烧不退,只能住进医院。10天后,她被确诊为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转到ICU。”“进入ICU第三天,玉燕的病情迅速恶化,身体指标骤降。还没来得及留下什么言语,她便与所有关心她的人匆匆作别。”
宋主任指出,“老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如果在流感发病后数天才确诊本身就有一定的重症风险,为何一些患者会发病数天后才确诊?这很大程度上可能由于患病前期未能及时发现症状,未能及时就医精准治疗。抗流感病毒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48小时内,治疗原则是越快越好。
“我们曾接诊过许多流感后转重症的患者,大都有类似的经历,包括在发病早期患者都存在未关注到自身症状发展以及疾病治疗。一些患者在进入ICU后短短几天内各项指标骤降,与合并重症肺炎,或是感染性休克,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不无关系。”宋主任表示。
甲乙流“双重感染”几率大吗?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宋主任告诉我们,甲型流感(甲流)和乙型流感(乙流)是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病毒亚型,单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确实是有可能同时感染这两种流感病毒的,这种情况被称为“双重感染”或“共感染”。但是,从现实角度看,甲乙流“双重感染”的几率并不大,有相关报道,为1%-2%左右,甲乙流混合感染并不比单纯感染一种流感病毒的死亡率明显增高。”
“目前检测流感的方法很多,比如最常见的咽拭子检测,确实有一定几率检出同时存在甲乙流感染的可能性。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流感与其他病原体‘共感染’的情况,比如流感与腺病毒、流感与合胞病毒、流感与新冠病毒共感染等等,由于不同病原体治疗的药物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精准诊断和科学、规范化地治疗。”
流感与其他病原体“共感染”的致命危害以及对高危人群意味着什么?宋主任告诉我们,流感与其他病原体“共感染”对人体的伤害和致命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感染症状。
“比如高烧、肌肉疼痛、极度疲劳和呼吸困难,这些症状可能比单一的流感病毒感染时更为严重,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如肺炎、心肌炎和脑炎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这几类高危人群中,以孕产妇(包括哺乳期妇女)为例,当她们遭遇了流感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共感染’时意味着危险倍增,因为可能需要应用多类药物,不仅影响母亲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宋主任说。
两点反思,别让此类悲剧重演!“但是,这位年轻母亲的悲剧依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提醒我们对于哺乳期妇女和新生儿的健康保护措施需要更加细致和周到。比如医疗机构在面对疑似流感的患者时,是否应该采取更为迅速和精准的诊断手段来缩短确诊时间,从而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
“对于哺乳期妇女而言,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的普及程度和宣传力度是否足够?比如我们都知道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接种率似乎并不理想。再者,哺乳期妇女在感染流感后如何平衡治疗和哺乳的关系?可能需要专门的医疗指导和建议,帮助她们在确保自身健康的同时,也保护婴儿免受感染?”宋主任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