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电缆如同人体的血管,承担着电能传输的重要使命。然而,电缆在长期运行中可能面临一个隐蔽的威胁——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 PD)。这种看似微弱的放电现象,实则是电缆绝缘系统老化和故障的早期信号。若忽视其危害,轻则缩短电缆寿命,重则引发电网事故。本文将从局部放电的原理出发,解析其对电缆安全的深远影响。
一、什么是局部放电?
局部放电是指电气设备内部因绝缘缺陷(如气泡、杂质或裂纹),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局部击穿并释放能量的现象。其特点是放电能量极低(通常为皮库仑级),不会立即引发绝缘整体击穿,但会以“慢性侵蚀”的方式破坏材料结构。
以高压电缆为例,其绝缘层多采用交联聚乙烯(XLPE)等高分子材料。若制造工艺不完善或运行中受机械应力、水分侵入,绝缘层内部可能形成微小缺陷。当电缆承受高压时,缺陷处的电场强度会急剧升高,超过介质耐受极限,导致局部气体电离或材料碳化,形成重复性放电。

二、局部放电对电缆的四大危害
1. 物理性损伤:电树枝与绝缘劣化
局部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高速撞击绝缘材料,逐渐在材料内部形成树状碳化通道(即“电树枝化”)。这一过程如同在绝缘层中“凿洞”,导致材料有效厚度减少,最终可能发展为贯穿性击穿。研究表明,电树枝的生长速度与放电强度呈指数关系,一旦进入加速阶段,绝缘失效风险骤增。
2. 化学腐蚀:气体与酸蚀
放电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高温下会生成臭氧(O₃)、硝酸(HNO₃)等强腐蚀性物质。这些物质会与绝缘材料发生氧化反应,破坏分子链结构。例如,XLPE中的聚乙烯链段在臭氧作用下可能断裂,使材料脆化、龟裂,进一步加剧放电。
3. 热老化:温升与恶性循环
局部放电虽能量微弱,但持续放电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以XLPE为例,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80°C,若放电点温度长期超过此阈值,材料将加速结晶化,丧失弹性并产生裂纹。同时,温升会降低绝缘电阻,促使放电强度增大,形成“放电-温升-更大放电”的恶性循环。
4. 电磁干扰:信号失真与误动作
放电过程伴随高频电磁脉冲(频段可达数百MHz),可能干扰电缆周边设备的传感器和通信系统。在智能电网中,这种干扰可能导致继电保护装置误判,甚至触发非计划停电。
三、局部放电的隐蔽性与长期风险
局部放电的危害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效应。实验数据显示,一段存在微小气泡的10kV电缆,在额定电压下局部放电可能持续数年而不被察觉,但绝缘性能已悄然下降30%以上。当放电量达到临界值时,绝缘失效可能瞬间发生,造成短路、电弧接地等故障,危及电网稳定。
典型案例包括:
某城市地铁供电电缆故障:因接头处局部放电未及时处理,最终导致绝缘击穿,引发大面积停电。
海上风电电缆击穿:电缆护套破损进水后,局部放电在盐雾环境下加速发展,造成数公里电缆报废。

四、防治策略:从监测到材料创新
在线监测技术采用高频电流传感器(HFCT)、超声波检测和超高频(UHF)法实时捕捉放电信号。人工智能算法可对放电模式进行分类,区分安全放电与危险放电。
绝缘材料改良研发纳米改性XLPE,通过添加二氧化钛等无机粒子,提高材料耐电晕性能;推广抗水树交联聚乙烯,阻断电树枝生长路径。
运维管理优化定期开展局部放电定位测试(如时差定位法),对电缆附件(接头、终端)进行重点排查;在潮湿、重污秽环境中加强密封防护。
局部放电如同潜伏在电缆中的“癌细胞”,早期发现与干预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关键。随着特高压输电和城市地下管廊的快速发展,深入理解局部放电的破坏机制,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将成为提升电缆寿命与可靠性的核心课题。唯有防微杜渐,方能确保电力动脉的长久畅通。
青岛华强电缆是一家专注生产电线电缆的厂家,公司生产的华宇牌电线电缆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主导产品有:铝合金电缆、交联电力电缆、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计算机电缆、矿物绝缘电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等多种型号电缆,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加工定做需要的特种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