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和争论《魏书》的文章很多,但基本都没说到点子上

帅帅说历史 2023-01-14 14:12:01

《魏书》

《二十四史》第十本,是《魏书》。

《魏书》的作者,是魏收。

这本书,争议很大,在解决争议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魏收这个人。

魏家,在南北朝时代,也算是高门大户。

魏收的祖上,是西汉的高良侯魏无知。

这个魏无知,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的孙子,秦末汉初的时候,魏无知投诚汉王刘邦,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得以封侯。

魏收的祖父魏悦,是魏无知的六世孙,是北魏的太守。

魏收的父亲魏子建,是北魏的刺史。

这样的高门大户,这样的家学渊源,注定了我们的魏收同志那就不是一个一般人。

《北史》:收少机警,不持细行。年十五,颇已属文。

史书说,魏收这孩子,打小就聪明,长到十五岁,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才子,都知道这位小兄弟舞文弄墨有两下子。

后来魏收入仕的时候,因为才学出众,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了太学博士。

(魏收 形象)

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而博士,相当于现在的老师。

这也就是说,魏收最初的职位,是一名大学老师。

不过,魏收当了老师没多久,北魏就爆发了河阴之变。

北魏有个喜欢瞎折腾的太后,叫做胡太后,胡太后权欲熏心,竟然把当时的皇帝北魏孝明帝给害死了。

害死孝明帝之后,胡太后扶立小皇帝元钊,想要垂帘听政,进而掌握大权,结果北魏一个叫做尔朱荣的大臣不乐意了,起兵反抗胡太后的统治,带兵冲入皇宫,把北魏皇室和臣僚们来了个一锅端。

河阴之变是一场十分凶残的屠杀,那时节说得上号的王公大臣基本上都被杀完了,但魏收如有神助,居然在如此残酷的杀戮中溜了出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北魏的乱局一旦开始,那就很难结束,那时候朝廷朝不保夕,朝堂危机四伏,当官成了高危职业。

今天你在天子堂,明天你就成了田舍郎,今天你是权臣,明天你脑袋就搬了家的情况屡见不鲜,但神奇的是,魏收却一直在时局动荡的北魏朝廷里混得不错。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魏收的才华,让很多人都舍不得杀他。

这位小同志,那是真滴很有才华。

当然,这是废话,无才也写不了史书。

(北魏节闵帝元恭 形象)

北魏节闵帝元恭即位的时候,魏收负责起草诏书,这位仁兄连草稿都没打,几分钟就是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负责礼仪的官员拿过来一看,浑然天成,上品佳作,一个字都不需要改。

朝廷里一个叫做贾思同的官员,平生骄纵,目中无人,一生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但面对魏收,他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北史》: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当年三国时期的曹植七步成诗,可是跟魏收一比,还是差点意思。(这纯纯是粉丝狂喜)

到北魏孝武帝元修即位的时候,魏收又得到重用,专门给皇帝当男秘书,负责文书工作,魏收事事都能让皇帝满意,工作那是相当到位。

魏收做人,是很圆滑的。

北魏时局纷乱,他能服务好每一位皇帝,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他又在东魏政权里混得风生水起。

东魏变成北齐,魏收又到北齐公司上班,仕途平顺,死后还被北齐朝廷追封为了司空。

朋友们,司空是什么职务?三国时曹操曹老板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大汉朝廷里担任的,就是司空的职务。

(魏武帝曹操 形象)

当然,如果仅此而已,那么魏收也并不算特别传奇的一个人,他之所以能出现在这个合集中,是因为他是《魏书》的作者。

《魏书》这本书,是魏收在北齐上班的时候写的。

《二十四史》好几十本,之所以作者要单拿出《魏书》来讲,是因为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是封建帝制时代下,历代正史中唯一一本以游牧民族为主题的史书。

以前有种说法,说中国古代的历史,记录的都是汉族的历史,其实,这是不对的。

别的不说,从《史记》和《汉书》开始,历代史书中就都有关于游牧民族的记载,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甚至出现了很多专门记载游牧史的史书,不过很可惜,大多数都在战乱中失传了。

作者为了写这篇文章,这两天大致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魏书》,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魏书》的历史,上到公元四世纪的鲜卑人,下到东魏孝静帝的公元六世纪,内容很长,而且关联性很强,顺便还把南朝宋齐梁这三朝的部分历史给写了进去。

作者魏收很显然精力无限,在《魏书》的序章中甚至还倒查了拓跋氏远祖二十代,虽然这些内容时隔久远,可信度未必高,但内容之详细程度,是其它史书所不具有的。

不过,从唐朝开始,对《魏书》批评就不绝于耳,只要是同行,谈到《魏书》,基本上都要踩一脚。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鲜卑人偶)

其一,北魏皇族大致上都有一种祖先崇拜,就算他们的祖先不过是在深山老林里过日子的半野人,但他们在言辞之间也十分注意对先祖的美化。

这些人是北魏皇族的祖先,但却不是魏收的祖先,作为史官,魏收对这些历史的记载是颇为公正的,在《魏书》中,魏收对这些北魏皇族所捏造出来的先祖们的尊崇身份和传奇经历都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记叙中总是会有“这是真的吗?”“这事儿真假还需要探究”的评价。

魏收这么一弄,搞得北魏的皇族们很不满意,于是这帮皇族怀恨在心,今天买热搜,明天发动公关,污蔑《魏书》是“曲笔”,说《魏书》是“秽史”,意思是说魏收写书的时候笔是弯的,说他这个人不正直,进而说他书中的内容都是污秽之言,不值一信。

其二,是《北史》的作者李延寿对《魏书》的批评。

李延寿是唐初史学家,从书写方向来说,《北史》和《魏书》是一类书,都是记载北朝历史的。

然而,李延寿在《北史》中,却猛烈的抨击魏收的《魏书》啥也不是,说魏收的记载不实,全是胡编乱造云云。

史学家说话,那是要负责任的,因为你是记录历史的,你要有自觉性,你要严谨求实,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李延寿 形象)

然而,李延寿这个人,他一方面说《魏书》不行,看不上《魏书》,另一方面他在《北史》中的内容却基本都是照搬《魏书》的记载。

朋友们,如果你恰好读过《北史》和《魏书》,你就会发现,李延寿写《北史》的时候,不是借鉴,不是抄袭,也不是洗稿,而几乎是全盘照搬。

你又瞧不起人家,你又搬运人家,你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不仅是在唐时,《魏书》的争议极大,就算在魏收的时代里,他写这本书,也可以说是鸭梨山大。

唐人刘餗有本书,叫做《隋唐嘉话》,是一本笔记小说。

书中记载了南北朝到唐朝开元时期的历史,虽然是小说,但是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后来的《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大多都是取材于这本书。

《隋唐嘉话》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梁常侍徐陵聘于齐,时魏收文学北朝之秀,收录其文集以遗陵,令传之江左。陵还,济江而沈之,从者以问,陵曰:‘吾为魏公藏拙。’

由于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为很多帝王都服务过,加上他本人才学出众,又写了《魏书》,所以魏收在北朝的名气,那是相当大的。

(徐陵 形象)

时值南朝有个叫做徐陵的使臣到北朝拜访,魏收一看机会来了,自己在北朝名气已经够了,现在该向南发展了,于是魏收便把自己的《魏书》和其它文集塞给了徐陵,希望徐陵回到南朝之后,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在南朝流传。

如果徐陵不愿意,那么他完全可以拒绝魏收的要求,然而,徐陵表面上答应了魏收的请求,欢天喜地的把魏收的诗文收下,并且保证一定办到,一定让魏收在南朝扬名立万,结果这位仁兄南返时渡过长江,顺手就把魏收的诗文扔到了江里。

徐陵的随从对这件事儿很不理解,询问徐陵意欲何为,没想到徐陵振振有词的表示:

我这是在为魏收藏拙,他写的东西这么垃圾,真要带到南朝去,还不得让南朝的文人贻笑大方,所以我干脆把他的诗文丢到长江里,免得到时候他被人笑话。

这是什么行为?这不纯纯是嫉妒么?

不过,世事难料,当年的徐陵已经掩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而魏收的大名,还不断的在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提起。

魏收的为人和品性,当然是有问题的,但他的《魏书》,却一定是有价值的。

正如他在《魏书》中所说: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我要写我自己想写的,仅此而已。

0 阅读:19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