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雨后的街道异常清爽,空气里还残留着泥土的芬芳。
然而,在医院的病房里,却弥漫着另一种气息——焦虑、无助,甚至是悔恨。那个刚刚被推出抢救室的人,已经没有了心跳。

护士低声安慰着家属,而站在一旁的医生却摇了摇头,目光沉重。
房颤,这个听起来不太吓人的病,其实是隐藏在人体内的一颗“定时炸弹”。
有些人觉得心跳快一点没什么,休息休息就好了;有些人干脆连症状都不当回事,等到真正出事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可惜,医学里没有“后悔药”。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问题,心脏就像一台精密的发动机,本应按照有序的节奏跳动,但一旦“电路”紊乱,心房便会毫无规律地颤动,导致血液在心脏里“打转”而不是正常流向全身。
这不仅会增加心衰的风险,更可怕的是,它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卒中学会的统计,每年因房颤引发的脑卒中人数高达50万,而且这些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远高于普通脑卒中患者。
更雪上加霜的是,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往往更严重,因为血栓通常较大,容易导致大面积脑梗,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病人自己“害”了自己?为何两次入院仍未能幸免?这个病人第一次入院时,医生已经明确告诉他:你的心脏有问题,必须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注意生活方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觉得自己平时挺健壮,吃了几天药后,症状缓解,便自行停药,甚至连复查都懒得去。
第二次入院,已是半年后。
这次情况比上次严重得多,心率紊乱得厉害,血氧下降,颅内CT显示已有小面积脑梗。医生再次叮嘱他,必须规律服药,特别是抗凝药,这关系到你的生死!
他口头答应得很好,可回家没几天,又嫌药吃着不舒服,心想“反正也没什么大碍”,又擅自停药了。

结果,短短两个月后,他在家里突发意识丧失,被家人紧急送医,然而这一次,大脑已经大面积缺血,抢救无效。
医生叹息道:“我们能治病,却无法改变一个不愿意听劝的病人。”
房颤为何如此危险?房颤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容易形成血栓心房颤动时,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容易形成血栓。

而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进入大脑,引发脑卒中(中风),甚至可能直接导致瘫痪或死亡。
导致心力衰竭长期房颤会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心脏像个漏水的水泵,越跳越没劲,最终导致心衰。
影响生活质量很多房颤患者都会感觉心慌、气短,稍微运动就喘不上气,甚至有些人夜里睡觉时都会突然被心悸惊醒,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1. 规律服药,千万不能随意停药!房颤一旦确诊,医生通常会开抗凝药来预防血栓形成。然而,很多患者害怕“抗凝”会导致出血,就擅自停药。
事实上,不吃抗凝药,脑血栓的风险远远高于出血风险。目前常用的抗凝药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具体如何选择,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

2. 控制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都是房颤的高危因素。如果不控制好这些疾病,房颤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药,是预防房颤的重要环节。
3. 戒烟限酒,远离诱因烟酒是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酒精会直接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诱发房颤,而长期吸烟则会加重动脉硬化,使血管更容易堵塞。

戒烟限酒,是房颤患者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
4. 适量运动,但不要过度运动有助于心血管健康,但对于房颤患者来说,过度剧烈运动可能适得其反。像马拉松、长跑、举重等高强度运动,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房颤。
建议选择快走、太极拳、游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天30分钟左右即可。
5. 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焦虑情绪波动大,容易诱发房颤。

有些人一生气、紧张,心跳就乱了。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房颤的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30%以上。
所以,学会放松,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也是一种防病方式。
最后的忠告:别等到出事才后悔!房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很多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不适,往往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那时,往往已经晚了。
如果你或家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或者偶尔出现心慌、气短、头晕等症状,千万别忽视,尽早去医院检查。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别拿健康做赌注。
参考资料:
1. 中国卒中学会,2023年《中国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研究报告》
2. 《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美国心脏学会(AHA)2022年《房颤管理指南》
4.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防治指南》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