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沉浸在董卓伏诛的喜悦中,王允站在个人事业的颠峰上。
自从十常侍之乱、董卓掌权以来,反对他的文臣武将前赴后继。可经历了包括曹操在内的好几个人刺杀失败、18诸侯声势浩大的讨伐失败后,大家差不多都快绝望了——曾经反对董卓最力的袁绍都接受了董卓的调停,默认了他对朝政的掌控。
唯有司徒王允不肯放弃。
经过卑躬屈膝、千辛万苦、惊险万状的设计和实施后,王允最终凭着美人计成功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王允成了当之无愧的汉朝大功臣,享受着朝野内外对他的赞美和崇拜。
可是,董卓被杀,并不是在正面较量中的完胜,而是王允和吕布联合实施的一场流血政变。
他们虽然以偷袭的方式解决了主帅,但对方的有生力量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因而当政变成功之后,如何善后,更加考验掌权者的能力与格局。
可惜的是,王允没能通过考验,使得本就四分五裂的国家更加天下大乱。
董卓霸权,赖以支撑的是他战斗力强大的西凉部队。此时,掌控这支部队的共有四个将领:李傕、郭汜、张济和樊稠。
这几位原本都是中下级军官,凭着战场上的敢打敢冲一步步走上高位。原本,他们驻守在郿坞,替董卓保卫老巢。可没想到董卓忽然在长安被杀,这一惊非同小可。正在惶惑间,又听说吕布带兵前来围剿,当即就领兵跑回了凉州,不再管董家老幼了——他们也不是誓死追随董卓的死党,危急时刻,还是自己的利益最重要。
回到凉州、喘了一口气后,他们上表朝廷,请求赦免。
他们知道自己是董卓部将,董卓的坏事他们也都有份儿。但他们也承认王允为首的朝廷,希望王允能够放他们一马。
但王允拒绝了。
王允义正言辞地说,这几个人是董卓的铁杆部将,也是他把持朝廷、祸国殃民的帮凶,如今虽然大赦天下,但这四个人绝不能赦免!
道理当然没错,但形势比道理强。
这几位都是好勇斗狠的军人,此时都手握精兵,你就是烦死他们了,也不能拒绝得这么简单粗暴啊——哪怕先骗骗也行啊!
王允不肯让步,李傕、郭汜等人决定拼死一搏。他们随后就聚集了10万之众,声称为董卓报仇,一路杀向长安,战火又燃。
王允也出身豪门世家,也在宦海沉浮了几十年,各种鬼魅魍魉也都见过,他不会不懂得“形势比人强”的道理;他也不是不会骗人忽悠人,不久前,他就将董卓和吕布骗得晕头转向......
可是现在,他怎么不会玩了呢?怎么会犯下这样致命的错误?
首先,胜利让他欢喜,也让他骄傲自矜,让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作为一名自视甚高的士大夫,此时他已经解决了最难对付的董卓,掌控了帝国最高权力,还搞不定这些武夫吗?他也不屑于再去使用如“连环计”那样的“阴谋诡计”了,他要堂堂正正地消灭这些乱臣贼子,他不想、也不愿再用什么手段,那太有失身份了。
其次,他还有一份隐秘的不能言说的心灵纠结,那就是“蔡邕之死”。相比李傕等人的为虎作伥,蔡邕实在排不上号。他不过就是感激董卓的知遇之恩,一时没忍住哭了一次而已,实在没有必死之罪。
但蔡邕已经被一怒之下的王允杀死了,还是王允顶着众多朝臣的反对、求情杀死的。如果他随后就赦免了李傕等人,不仅无颜面对文人士大夫群体,也难以面对自己吧?
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王允以为,他手中还有个王牌吕布。吕布一直都英勇无敌,他以为,有吕布在,便是不能一举消灭那些失去了主帅的西凉兵马,挡住他们的进攻也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王允看错吕布了。
作为一员大将,吕布上阵杀敌没问题,但实在担不起主帅的职任。
只打两仗,吕布就自断臂膀,将李肃给杀了——李肃能言善辩、聪明绝顶,是一流的说客和谋士,还是吕布的同乡。但吕布就是嫉恨他当年劝自己投降董卓,毫无容人之量,不能不让人离心离德。
随后,董卓的女婿牛辅部下杀牛辅来投降吕布,吕布也将之给杀了——对方再也没人敢来投降了,那就死拼到底吧。
吕布有勇无谋,很快就被李傕和郭汜打败。与此同时,长安城内董卓余党偷偷打开城门,长安失守。
混乱之际,他吕布找到王允,让他跟自己一起,先跑了再说。
生死之际,王允表现出了一个士大夫的高贵勇气。
他站在城头,对吕布说:
“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我愿意竭尽所能维护国家百姓,如果不能做到,那我就以身相殉。生死之际逃走,不是我的人生态度。请对关东诸公转达我的愿望,努力以国家为念)
吕布再三劝说王允不得,只能自己带着百余骑逃走。而王允,则死在了李傕和郭汜手中。
此时,距离董卓被杀还不到两个月。
“忍看朋辈成新鬼,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治风云如白云苍狗,胜利与失败只在一瞬间。而每一次变幻更迭都有无数人头落地,混乱的天下愈加混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