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年初二下午,读者小婉问我有时间吗,想跟我聊聊。
跟我聊天的时候,小婉正在打车去火车站,她说原本打算在家多待两天的,没想到回家还不到5小时,就破功了。
小婉远嫁江苏,大年初二一大早,她坐了四个小时的高铁回家。
她到家的时候,已经中午了,爸妈已经准备好了午餐。
吃午饭的时候,妈妈问她怎么没带儿子和老公,自己一个人跑回来。
小婉知道这时候说出实情,肯定就没法吃饭了。于是,就说儿子跟着老公回爷爷奶奶家了。
小婉妈妈一脸不赞同,说,大过年的,怎么两个人还分开,肯定是小婉脾气不好,惹火了女婿。
小婉忍着,继续吃饭,妈妈却吃不下,在一旁继续唠叨:我早就给你说了,你这脾气要改改,夫妻之间要多忍让……
弟媳试图打圆场,但是妈妈不依不饶。
小婉这时候也吃不下了,她把碗筷推到一边说:我这脾气怎么了?我觉得挺好的,不像是你,我凭什么要忍?还有,我告诉你,我离婚了,目前正处在离婚冷静期,等过完年,就办手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268f1292ec67e67dfabd2e16627ed6.jpg)
2.
听到这里,妈妈顿时气哭了,说她怎么这么大的事儿,也不知道和家里人商量商量,就自作主张。
小婉说,离婚是自己的事儿,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何况,说了,他们也不会支持。
妈妈哭着说她糊涂,爸爸也满脸担忧。
小婉说:我不糊涂,离婚是我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
妈妈哭着说:你都快40岁的人了,这时候离婚,谁还要你?
一听这话,小婉就火了:没人要又能怎么样?我一个人过,也很好!
得知,小婉把儿子的抚养权给了她老公,妈妈哭得更大声了,说她以后连个依靠都没有,该怎么办?
小婉此时已经不想跟妈妈多说一句话了,她有的只是无尽的失望。
本来,从离婚前期的挣扎煎熬,到最后痛定思痛,果断离,她经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
并且这些难,她没法对人说,毕竟婚姻里,冷暖自知。
小婉原本以为,回到娘家,爸妈会理解她,谁知道,妈妈上来就是一脸不赞同,还泼冷水。
小婉只觉得心累。
哪怕弟媳再三挽留,她吃完饭,也不想在家多待一分钟,立马改签了下午四点的车票,打算回去。
3.
其实,春节期间,除了小婉的倾诉,我还接到好几个咨询。
有两个来访,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你说,怎么和父母相处就这么累?明明我觉得自己都准备好了,为什么一回到家,和父母相处,不到半天就破功了?
为什么父母的话语,总是会轻而易举地扰动我们的情绪?
因为我们一旦进入原生家庭的场域,大脑就会自觉地启动“历史模式”,那个童年自我就被唤回了。
我们童年时期反复经历的评价、指责或过度保护,都会形成脑神经回路。
长大后,哪怕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只要相似的场景出现,就会触动我们的情绪按钮,会激活我们的本能反应。
所以,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反击。
以往,我也是这样的,有时候回家,和妈妈待在一起,会觉得她过于唠叨,让人烦躁,情绪就会上头。
这一次,我是带着觉察回家的。
虽然,我妈妈患了老年痴呆,她不记得现在的很多事儿,但是,我发现,她仍然是有些挑剔的。
比如说,她会追着说我小侄子的头发太长,让他剪。
而我小侄子是个17岁的小少年,那样的头发在他看来,就是最酷的。他怎么可能听?
所以,我妈说他的时候,他就选择走远点。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如果是我,肯定会火起来,和我妈对着干。
这一点上,我不如我小侄子,说到底是我自己修炼的火候不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207290e94ba5f870460b32fabf6823.jpg)
4.
这一次回去,再听长辈们提起我们小时候的事儿,我听得很专注。
比如我三妈和我小姑姑说,小时候,我奶奶不管去哪里都带着我。
在我的记忆里,我妈妈确实没有抱过我。
我妈妈自己说,生下我之后,她奶水不足,我又饿又想吃,把她弄崩溃了,她心情烦躁,还得干农活……
其实,这些信息量都巨大。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和我妈一直感情疏离。
我知道我爱她,但是童年时缺乏的那些亲密,在我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也很无力。因为我也没法给到我女儿。
好在,这些年,我学习,认真地觉察,尤其是去年我认真地做完了原生家庭的80多节课,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我突然深深地理解了我妈很不容易。
我理解了她有她的童年经历,理解了她和我姥姥的关系,接纳了这一切,突然我就放下了。
所以,这一次回老家,我真的很平和。带我妈出门,我牵着她的手,给她打洗脚水,提醒她洗脸,刷牙,我很有耐心。
因为我知道,我妈肯定也不想得老年痴呆,然后慢慢地遗忘所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b3420868bf3dffc3d85f5dac3b35cfd.jpg)
5.
其实,就像是小婉的妈妈,她的表达方式确实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去分析,里面也有妈妈的担忧,有妈妈的爱。
看清了这些,或许,我们才能更平和。
其实,我们和父母相处,等于是新自我和旧自我的短兵相接。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这样应对:
第一, 保持觉察。
当父母的话引起我们强烈的情绪时,立刻进行自我觉察:此刻我的这种情绪,有多少是来自当下,有多少来自童年的创伤?
然后深呼吸,或者干脆离开那个空间。
第二,在重大抉择执行期,比如说像是小婉这样,处于离婚冷静期,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和父母交流。
尤其是,你自己也明白,从他们那里得不到多少滋养的时候,更应该主动隔离。
第三,重新养育自己一遍。
我们可以主动去学习,去疗愈自己,去养育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当我们越强大,越接纳,越是能看清楚父母话语背后对我们的关心和爱。
只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表达,但是爱是爱,行为是行为。
把这些区分开,我们自己也会更淡然。
父母都是有局限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要用观察者的姿态去看他们,而非审判者的身份去渴望他们改变。
如果父母的几句话就让我们破功,那说明我们还需要更好地修炼自己!
新的一年,共勉!